CNML格式】 【 】 【打 印】 
首屆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展示民間藝術魅力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10-17 17:46:36  


10月15日至18日,首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在山東省濟南市舉行。此次博覽會共吸引包括北京絹人製作、南京雲錦、湖北藍印花布等在國內外極具知名度的622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參展。圖為北京“聚元號弓箭”。新華社
  中評社北京10月17日電/78歲的浙江省浦江剪紙藝人吳善增耳不聾,眼不花。他將一張一尺見方的紅紙一層層折起來,三刀下去剪出三件具有五角星形狀的作品。在濟南舉行的中國首屆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上,這位國家級剪紙藝術傳承人向過往參觀者展示他研習了半個多世紀的民間技藝。

  新華社報道,吳善增從小時候開始在浙江浦江跟隨母親學習剪紙,後來到政府文化部門工作了30多年。退休以後,他幾乎把剪紙當成了自己晚年生活的全部。

  “我去年一年在杭州市28個居民社區分別開辦了剪紙培訓班,每次開課都能吸引四五十個老年人和青少年聽課。”吳善增自豪地說。

  像吳善增這樣,來自西南、東北等中國不同地域的民間藝人都有剪紙作品在此次博覽會上展出。在“吳善增”們眼中,剪紙這項中國古老的民間技藝不僅不會失傳,而且將吸引越來越多海內外關注的目光。

  在15日舉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中,來自山東濟南多所小學的小剪紙迷們聚在一起,饒有興致地完成了一幅幅別致的剪紙作品,令參觀學者讚不絕口。

  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司長馬文輝說,只有不斷從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汲取營養,才能真正將其保護好,學校等教育培育機構是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場所。非物質文化遺產離不開生產性保護,應在探索經驗的基礎上有所創新。

  從在浦江工作到去杭州安度晚年,其間,吳善增用手中的剪刀為自己和老伴“剪”出了一幢房子。過去剪紙作品一直都是剪好貼在窗戶玻璃上,雖美不勝收,但卻觀賞方式受限。吳善增和他的同行受中國傳統書畫裝裱工藝啟發,創造性地將剪紙作品裝裱到一幅幅書卷上,收到意想不到效果。

  吳善增將自己創作和積攢多年的剪紙作品裝裱起來,按照200-300元價格很快賣出了2000多份。用這筆收入,他在杭州買好了退休後的住房。

  在古老文化與現代文明的對話中,前者有時令後者以崇敬的目光膜拜,進而追捧並賦予其新的文化內涵。來自福建省的建盞(天目瓷)傳承人孫建興等人將已失傳800多年的一種古老陶瓷製作工藝重現於世。製成的瓷碗藝術品賣到日本,售價多數都折合在10000元人民幣以上。

  來自山東日照的提線獅子傳承人楊淑學從農家大院裡學來的舞獅子技藝,目前已成為當地重大慶典活動的“保留節目”,寓意辟邪、保平安。有一次,一位美國朋友向他提出,希望能用8000美元購買他手中活靈活現的“獅子”。

  “從現有經驗看,只要解決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經費和產品銷路問題,這些項目便會不斷煥發出生機活力。”博覽會上一些專家說。不少傳承人向記者表示,目前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是在家族內部相傳,知音難覓。他們希望通過文化交流、學術研討等多種方式吸引更多人發現、解讀並熱愛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