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老子文化的當代價值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10-22 00:03:49  


老子
  中評社北京10月22日電/河南省越調劇團的越調《老子》獲得第九屆中國藝術節文華大獎,絕非偶然。這一藝術實踐既是對當前呼籲保護傳統文化,傳承經典的積極回應,又是一次當代戲曲藝術汲取傳統文化精髓,進而立足當下,打磨出藝術精品的典範性實踐。

  在傳統文化的價值和重要性被廣泛認同和認識的今天,我們從什麼角度“回望”傳統,又如何通過藝術載體呈現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越調《老子》的創作或有啟示。

  仰望天空,也腳踏實地

  老子是戲劇舞台上第一個由河南省越調劇團排演的古代聖人。大凡聖人都很難入戲。因為聖人的貢獻一般是著書立說,以其哲學思想影響社會,啟迪人們,而他們在社會實踐中多缺少尖銳的衝突,這是刻畫和塑造聖人的弱項,因此,創作演出《老子》要有吃螃蟹的勇氣和啃硬骨頭的精神。越調《老子》則今年5月在第九屆中國藝術節上,一舉獲得文華大獎的殊榮,其藝術經驗值得總結。

  《老子》在近兩三年的創作中,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原來該劇是神話題材,老子是神話人物。主要表現天庭的中天候發現上天的玄機屢屢被人間破解,致使天機洩露,他已偵知此事是老子所為,於是派蠱、惑二仙下凡,裝扮童男童女迷惑折騰老子,考驗他在金錢、官位和美色面前的態度,使老子無暇顧慮哲學問題而窮於應付煩惱。戲的結構和貫穿線以及人物關係的設置,看得出來是劇作家通過古代人物及遇到的問題作為載體,來表現對今天某些社會現象的感悟和思考,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但畢竟因為神話筆墨太濃而衝淡了該劇的思想深度。在河南省文化廳、周口市委、市政府的領導和關心下,越調劇團經過反覆研究並聽取了專家的意見,使該劇實現思想定位的重大轉型和故事內容的重大調整,將神話題材轉變為歷史題材,將神話人物轉變為歷史人物,對原來的戲劇結構進行了脫胎換骨的改造和重組,使該劇取得實質性的升華,尤其是增加了“孔子問禮”,自然問的是周禮。他對周公所制的周禮頂禮膜拜,但那時列國紛爭,群雄並起,是一個巧取豪奪、弱肉強食、以武逞凶的時代,孔子提倡的“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克己複禮,天下歸仁”的仁學,在當時幾乎沒有市場,任何一個國家的國君很難采納並施行,孔子感到很困惑,就跑去請教老子,於是兩個偉大的思想家討論“禮”的時代價值和社會意義,並且在對話中擦出火花。老子主張“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一切事物都要遵循自然的運作法則,包括老子提出的“上善若水”,強調要順著水的走勢,就低不就高的順其自然的行事作風。因此,“孔子問禮”這場戲是別開生面的。

  有關老子的民間傳說很多,可見百姓對老子的熱愛,該劇充分關注民間性,順其自然地表現了某些大青牛和群鹿的傳說成分,不但增加了民間色彩,也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的理念。同時,又增加了戲劇的審美趣味和視覺的輕鬆。

  在《老子》中,老子勤奮的講學授業,宣傳他的“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和“上善若水”的價值觀,在老子的《道德經》中,都做了充分的體現。老子的家鄉陳國苦縣(今河南周口市所轄之鹿邑縣),被楚軍掃蕩,鄉親們逃難,衣食無著,他很痛心,就把周天子聘請他入宮的訂金全部拿出來救助鄉親,老子看到民間疾苦,遂發出“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的呼喚,強烈地表現了老子的愛民親民思想。古往今來稱為聖賢者,對人民群眾的感情如何,常常是檢驗其思想、品行和人格的主要坐標。老子是古代當之無愧的傑出聖人。

  越調《老子》圍繞老子在《道德經》中宣傳的“善”和由“善”產生的對人民的愛交織在一起,把聖人的言談和哲理與其率範的社會實踐聯繫在一起,使老子從以往的神壇上走下來,來到民間,關心民間疾苦,並熱情地伸出援手,因此,戲中老子的形象熠熠生輝。

  今天,我們重新審視2000多年前的老子,重新認識老子,把躺在墓室中的老子“喚醒”,使他重新站起來,走到現代舞台。任何時代,民間都有疾苦,聖賢人物可以仰望星空,去思考哲理、暢想未來,但也要腳踏實地,多想想民間的問題。這就是《老子》一劇對我們當代人的啟迪。戲仍有加工修改的空間。例如“孔子問禮”,兩位聖人代表著兩種思想體系,應該揭示得更深刻一些。又如戲的矛盾衝突應在歷史大框架真實的基礎上,還可營造得更尖銳一些。(薛若琳 戲曲評論家)
 
  執古之道,以禦今之有

  道家創始人李耳作為我國乃至世界最早的哲學家之一,其充滿辯證法思維的《道德經》——我國乃至人類文明最早成體系的理論著作,至今仍閃爍著不朽的哲理光輝。李耳一生不為官,只短暫地做過周王朝管理册籍的守藏史,且生平傳略不詳,又被後人神化為伴隨在玉皇大帝身邊的太上老君。

  由河南省越調劇團創演的《老子》,以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將昊空中的仙還原為現實生活中的人,通過他對民間的芸芸眾生苦難的救助,他與充滿靈性的野鹿、青牛的和睦相處,與周王、孔子、弟子們等人際關係的糾葛與學術切磋,自然、生動形象地傳達了《道德經》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上善若水”、“治大國如烹小鮮”等深邃的思想,同時一個與世無爭、先人後己、博學睿智的哲人形象地矗立在我們面前。將哲理人格化、將史料不多的古代思想家化為生動的舞台形象,越調《老子》具有開創性的意義,是當今戲曲舞台彌足珍貴的藝術創新。

  回眸歷史,意在今天。正如馬克思所說的,借用古人的“名稱、戰鬥口號和服裝”,是為了“演出世界歷史的新一幕”。與此同時又不要“把個人作為時代精神的單純號筒”(馬克思),“要讓它自己從場面和情節中流露出來”(恩格斯)。

  越調《老子》堪稱深諳此理。情景一:老子跨青牛悠然吟唱,眾弟子擁戴在旁。弟子柏矩逗青牛,捉弄野鹿,卻被弄得狼狽不堪,而女弟子啞女卻能令它們俯首聽令。由此引出老子“上善若水,萬物趨之”的哲理。情景二:孔子鑒於“而今天下無禮”問禮於老子。驀然室內跑出許多碩鼠。老子借題發揮說:要想天下有禮,先得制伏老鼠。鼠在哪里?“鼠藏人心”。心鼠何謂?“心鼠謂之貪欲。貪欲無形,鼠患無窮。諸侯斂貪,戰火息煙;仕宦斂貪,世出好官;賊盜斂貪,天下平安;人心無貪,禮儀當先哪!”情景三:弟子華狐將老子寫的文章偷偷獻給了周王,老子得到重金獎賞並入宮為官。與此同時,為瘟疫所苦的眾難民,因牛群為戰爭所殺,治病沒有牛黃,老子深愛的大青牛亡身獻牛黃。啞女因從被王子縱火焚燒的守藏室中搶出《道德經》手稿而死去。老子悲憤交加,高亢而歌:“大千世界、天地變幻、江山替代、興衰王權、萬般衍變皆自然……為民眾、知其暖、憐其寒、體其苦、憂其難,我願百姓福祉展,我願天下太平年……為民寫為民用還民期盼,民是天民是地民是江山”。劇作以古觀今的主旨立意就這樣在情節和場面中自然地呈現了出來,這也正是老子在《道德經》中所主張的“執古之道,以禦今之有”。

  已故著名越調表演藝術家申鳳梅的《諸葛亮吊孝》曾傾倒無數挑剔的首都觀眾,她那飄逸瀟灑的風姿與醇厚悠揚的咏唱至今仍迴縈於腦際之中。由其弟子申小梅飾演的《老子》,我們從中既領悟到了乃師的風韵,又感受到了時代的新聲,誠為江山代有才人出。而全劇舞台呈現的情景交融、平實規整亦堪稱道。(王蘊明 戲曲評論家)
弘揚和傳承國學精髓

  以老子思想為代表的道家文化是中國寶貴的思想源泉。如何傳承老子思想並創作出承載國學內涵的文藝作品,面向大眾?以河南省越調劇團為演出載體,以創作越調新編歷史劇《老子》為切入點,地方政府著力打造弘揚國學文化的亮點,汲取精華,古為今用,弘揚國學中的老子文化。

  把老子這位聖哲搬上舞台,缺少可供借鑒之作。怎樣將聖哲精神擺到觀眾面前,怎樣把握老子這個人物並在舞台上體現這個人物?是對編劇、導演和演員的很大考驗。

  全劇具有現實性,它以老子撰寫《道德經》為主線,著力展現其在金錢、權位等誘惑面前“淡泊名利、大愛無疆”的品質,完美詮釋了“無為而治、大德厚道”的理念,有益於今人建設和諧社會。越調《老子》首次把中國古代“聖人”老子搬上戲劇舞台,被編劇稱為“天下第一演”,這亦是劇作最大的優勢,即新鮮感。而新鮮中的“困惑”則是傳統文化中老子“半人半仙”的神話成分。於是,有專家提出,《老子》是部好戲,但是必須去掉神的成分,只有這樣,老子的形象才能立得住,才有生命力,才體現出國學精神。

  要達到這一要求,就必須讓老子走下神壇,形象豐滿。河南省越調劇團廣泛聽取廣大觀眾與各地專家意見,邊演出邊進行修改。經過全體演職員的努力,越調新編歷史劇《老子》塑造出來的老子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更加可親、可信、可敬、可愛,既豐滿又具有現實意義。從2007年開始,為將《老子》搬上舞台,周口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多次聽取《老子》創演情況匯報,修改劇本,使劇本主題更鮮明、更厚重。

  《老子》獲獎以後, 在周口地區巡回演出,受到了大家歡迎。有專家指出,該劇強烈的現實感和蕩氣回腸的越調聲腔,對於弘揚國學文化是一個可貴的探索與貢獻。(梅寶菊 周口市委宣傳部部長)

  (文章來源: 人民日報)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