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趙氏孤兒》折射思想變遷:道義還是人性?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12-10 11:48:43  


 
  《中國孤兒》全劇五幕,角色全部更換,故事發生的背景也從春秋時代,改成了宋元之際。宋臣張惕為保住宋朝王室後裔,把自己的兒子當作王子,交給蒙古人,同時請他的朋友將王子帶到高麗去。其妻葉端美指責張惕有違父道,並向成吉思汗說明他所抓的是她的孩子而不是王子。

  成吉思汗愛慕葉端美並向其求婚,張惕也因王子逃亡失敗而勸告妻子犧牲個人節操,以拯救王子。葉端美拒絕了成吉思汗,獨自搭救王子不成,選擇與丈夫、孩子同死。她要求臨刑前再見丈夫一面,並讓丈夫先將她殺死。成吉思汗暗中聽到了他們的對話,深為感動,不但放過所有的人,還拜張惕為官,請他用漢文化教化蒙古人。伏爾泰放棄了《趙氏孤兒》的復仇主題,轉換成《中國孤兒》中宋朝遺民代表的儒家文化與元朝統治者代表的野蠻文化之間的衝突,正符合他一貫的啟蒙思想。

  現代人的“趙孤”更傾向於人性

  進入21世紀後,人們對這出經典劇目的改編與解讀,則更多地從“忠義”與“人性”的衝突出發。2003年曾有兩個版本的《趙氏孤兒》同時在北京的話劇舞台上演,一個出自大導演林兆華,另一個則出自先鋒戲劇人田沁鑫。

  林兆華的“趙孤”最後放棄了復仇。林導認為讓下一代背負上一代的血債,這不公平,也違背人性。田沁鑫則讓“趙孤”在結尾哭喊道:“今天以前我有兩個父親,今天以後我是孤兒。”同樣詮釋了復仇沒有讓“趙孤”得到解脫,反而增加了他的悲劇的思想。陳凱歌版中,也通過屠岸賈之口質問程嬰:“你有什麼權利決定你兒子的生死,又有什麼權利讓這個孩子替你復仇?”

  千百年來,《趙氏孤兒》因劇中人在人性與道義的糾結中,最終選擇後者,從而感動了無數觀眾。而在當今更注重個體生命和人性的思潮中,導演們顯然更傾向於前者。是殺身成仁,還是化解仇恨、尊重生命?看來在今後若干年,這還將是一個難以說清的命題,繼續困擾不同年代的人們。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