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華語電影只剩吆喝 缺席柏林電影節為哪般?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2-15 12:33:40  


  中評社香港2月15日電/《北京日報》報道,第61屆柏林電影節正在熱鬧進行當中,但這種熱鬧卻跟中國電影無關。在本屆柏林電影節上,華語片集體缺席主競賽單元。雖然張藝謀、陳凱歌的新片也跑去亮相,但均參展不參賽,被網友戲稱為“打醬油”。柏林電影節曾是中國電影的福地,然而,中國電影正離這塊福地越來越遠。

  豈止是柏林電影節,前不久奧斯卡外語片提名公布,代表兩岸三地爭奪“小金人”的《唐山大地震》、《歲月神偷》、《艋舺》悉數出局。不要說獲得大獎了,就連奧斯卡提名,中國電影已連續8年無緣入圍。近年來,中國電影在國際電影節上屢現頽勢,其國際影響力和關注熱度看似已近冰點。

  藝術導演:改拍商業片賺錢去了

  在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中,柏林電影節對中國電影人格外青睞。自從1988年張藝謀的《紅高粱》獲金熊獎後,這里就成了中國導演們展示自己的舞台。之後,吳子牛、謝飛、李少紅、王小帥、顧長衛、王全安等導演都曾在此獲得過金銀熊大獎。尤其是張藝謀和王全安,各自金銀熊兩座獎杯在手,柏林對他們來說都是成名的福地。

  但在本屆柏林電影節上,中國電影卻未出現在主競賽單元,反而是賣片的制片人中有不少中國面孔。這也成了近年來世界各大電影節獨特的中國風景——賣電影的遠比拍電影的人多。今年張藝謀的《山楂樹之戀》和陳凱歌的《趙氏孤兒》都是只參展不參賽,實際上就是到柏林電影節吆喝賣片、宣傳新演員。此外,陳可辛、王家衛也在電影節上各自推銷新片《武俠》和《一代宗師》。

  去年柏林電影節尚有張藝謀、王全安的兩部新片參賽,今年華語片“空缺”實屬罕見。柏林電影節和奧斯卡不一樣,不需要專門機構推薦,如果有作品和實力,很多導演應該都會報名。華語片集體缺席,說明國內藝術片日趨衰微,電影人不重視國際獎項,相信票房才是硬道理,而藝術片在大家眼里幾乎等同於“票房毒藥”,拍商業片才是王道。

  姜文拍出了商業大片《讓子彈飛》,王全安在忙於拍商業片《白鹿原》,賈樟柯在籌備拍商業片《在清朝》。如今的年輕導演也往往絞盡腦汁地想如何去運作一部商業電影,而不是拍攝一部作品去國外拿獎。導演王小帥表示,“確實可能存在這樣一種情況:現在專門拍作品去國外拿獎的電影導演少了,因為國內市場好了嘛,拍商業片的導演多了。”然而,在這種急功近利的心態作祟下,中國電影在國際電影節上不得不失語,只能尷尬地充當看客。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