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2月19日電/《光明日報》報道,昨晚的央視元宵晚會上,“2011年我最喜愛的春晚節目評選”揭曉,趙本山毫無懸念地再次登上“小品王”的寶座,這已經是他第13次蟬聯這一獎項了。
如果筆者沒有記錯,從1990年起,今年已是趙本山第21次登上央視春晚的舞台,中間只有1994年缺席了一年。從1990年的《相親》、1991年的《小九老樂》、1992年的《我想有個家》、1993年的《老拜年》、1995年的《牛大叔“提幹”》、1996年的《三鞭子》、1997年的《紅高粱模特隊》、1998年的《拜年》、1999年的《昨天今天明天》、2000年的《鐘點工》、2001年的《賣拐》、2002年的《賣車》、2003年的《心病》、2004年的《送水工》、2005年的《功夫》、2006年的《說事兒》、2007年的《策劃》、2008年的《火炬手》、2009年的《不差錢》、2010年的《捐助》,一直到今年的《同桌的你》,用趙本山自己的話來說:我是觀眾吃慣了的那道菜。的確,無論有多少評論對趙氏小品不以為然,趙本山的小品還是讓很多人關注與期待。據說,有很多觀眾看春晚就是為了看他的小品。
首先是有生活。筆者對趙本山本人和他的創作班底均無了解,但從他的小品中總能看到生活的影子。作品總是無情地嘲諷生活中的假惡醜,而對真善美也用喜劇特有的手段進行褒揚。比如1995年的《牛大叔“提幹”》,就對社會上吃喝腐敗、弄虛作假的行為進行了尖銳的鞭笞,一句“我讓鄉親們看看啥叫‘扯蛋’”,笑聲中滿含悲憤的淚水。“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生活確實是藝術的源泉。
二來是趙氏小品有技巧。趙本山充分利用自己長年表演二人轉的經驗,將東北方言和二人轉中的語言技巧運用得得心應手,十分巧妙。合轍押韵的語言、排比鋪陳的句式,對於塑造人物性格、製造喜劇包袱等,都有著畫龍點睛、不可替代的作用。每年趙氏小品都會為當年的流行語奉獻出名言,比如“忽悠”、“不差錢”“此處省去多少字”等等,都在春晚之後流行開來。
再者,趙氏小品有著鮮明的年度特征,貼近了生活,貼近了時代,貼近了百姓。每年社會生活中的熱點、焦點都能在小品中有所反映,因此對觀眾來說,也就無形中增加了親近感。比如:1999年的《昨天今天明天》、2008年的《火炬手》中的奧運會都是當年的新聞熱點。
然而,儘管趙本山和他的團隊相當努力,但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而觀眾的欣賞水平在不斷提高,對春晚小品的要求也在逐年提高。因此,在感謝趙氏小品為我們帶來這麼多笑聲的同時,筆者更期待有更多新的面孔、新的風格、新的團隊站在春晚舞台上,創造出源源不斷的、高品質的歡樂。或許,當春晚“小品王”的桂冠終於戴在別人頭上的時候,趙本山在台下會笑得更開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