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讓我想起以前戲劇界經常爭論的一個問題。英國人一直以莎士比亞為榮,因為莎士比亞不僅是英國的,更是世界的。雖然英國的戲劇界、影視界一直在改編創新著莎士比亞的經典,用他的戲劇抒發著自己的情懷,但更多的時候,是全世界的人民都以莎士比亞為載體喧賓奪主地表達著自己的愛恨情仇。中國也一直以自己的戲劇代表京劇為榮,它也是世界藝術的傑出代表,可不同的在於,京劇似乎只能由中國人來演,即使在中國人中也只有少部分人能演。中國的京劇怎樣才能成為世界的呢?
400年前,一個傳教士利瑪竇來到中國,雖然出於傳教的目的,他一方面向中國介紹了西方的科學知識,另一方面又非常認真地學習中國的文化,最後他愛上了中國的文化,而且覺得中國的文化與西方文化“同大於異”,並開始向西方介紹中國的孔子,介紹中國的四書五經,從而開啟了西方的漢學研究,在他之後研究中國文化的書籍成倍地增長。400年後的今天,中國已經從過去忙於納百川的“窪地”慢慢地向“高地”崛起,我們的文化如何向四周擴散呢?還是隨著中國的強盛,所有人都能認識到中國的好,就像當年他們追逐絲綢、瓷器一樣,來追逐我們的文化呢?
在以前的世界史體系中,中國並不是主線。其實中國古籍的完備和有序使其完全具備成為世界史主線的可能性。應該說,中國在使許多外來的文明體系中國化方面有許多成功的經驗,可在如何使自己的知識體系“世界化”方面還有許多的差距。當有一天,中國足夠強大,中國的歷史成為世界歷史研究最重要的內容時,我們是否準備好了足夠的資源?那些浩如煙海、汗牛充棟的古籍又將發揮怎樣的作用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