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孔子之後,關公像該不該立?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3-17 11:10:57  


  中評社香港3月17日電/《北京晨報》報道,繼孔子像落戶天安門廣場東側之後,網民們開始熱議為關公立像,並稱應放置在西邊國家大劇院的門口。關公,國人崇拜了上千年的偶像,因其忠義孝勇,被尊為“武聖人”,與孔子遙遙相對,在我們民族文化心理中,占有重要位置。如今,“文聖人”再立,則“武聖人”何時回歸,自然引人關注。

  然而,與孔子不同的是,關公一無著述,二無學說,在很長一段時期,他是作為統治工具加以利用的,在封建時代,一方面他受到皇家、貴族的尊崇,另一方面,也是黑社會、流氓組織的偶像,這樣的關公,真能適應時代需求?他形象中包含的那些負面因素,怎麼剔除?

  值得思考的是,在現代化的過程中,我們一度將關公崇拜貶得一錢不值,如今為了現實需要,又將他抬出來重續香火,總是用這種功利主義的眼光來復興傳統,而非發自內心的尊重,是否會對我們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帶來新的傷害?
  從“官俗”到民俗

  歷史上,關公崇拜影響很大。據1928年統計,當時北京共有267座關帝廟,占全部廟宇的16%。今天人們熟悉的“紅廟”,就是關帝廟,因塑像上關羽騎紅馬,故有此名。關公是人為樹起來的偶像,被認為是忠義孝勇的代表,封建統治者倡導這些他們自己並不具備的品格,完全是出於統治的需要。這就難免誇大關公的優點,掩蓋其弱點。

  事實上,關公並非常勝將軍,據當代學者研究,他也有工於心計、為自己打小算盤的一面,但這些都被官方刻意忽略了。關公信仰之所以深入人心,因統治者巧妙地把關公與人們生產、生活實踐結合起來,比如老北京有“旱不過五月十三”的說法,這天是關公耍大刀的日子,龍王恐懼,必然降雨。過去生意人也拜關公,以示誠信。正是因為契合了民俗發展的客觀規律,故關公崇拜從“官俗”最終演變成了民俗。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