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應以清明節為中華感恩節 需要國祭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4-03 23:59:58  


 
  更值得我們彰顯的是,晉文公下令舉火燒山,留一條路讓介子推出山。大火燒了三天三夜,終不見介子推出來。火熄後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屍體哭拜一陣,安葬遺體時發現介子推脊梁堵著個柳樹樹洞,洞裡好象有什麼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複清明。

  傳說中的介子推遺詩,出自誰手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確實反映了人們的普遍願望,短短八句就三囑“清明”,可以成為清明節的價值取向。猶如屈原之於端午節,端午本無“愛國”的內涵,只因與屈原掛上鈎,而屈原按照現代的解讀是愛國詩人,於是端午節也就有了愛國的含義。介子推之於清明節何嘗不可如此?既然寒食節已經融入清明節,介子推就可與清明節直接掛鈎,何況如上所述他的精神特質還正在“清明”。介子推之於清明節,不僅是旗幟和標誌,而且代表了名實相副的“清明”精神。猶如端午節推重屈原一樣,清明節也應大張旗鼓地推重介子推,並對他的人格和精神作現代詮釋。如果屈原定格為:高潔人格和愛國精神;那麼,介子推可定格為:不受富貴志在清明。這應成為清明節的文化內涵。

  生態清明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中的一個節氣,是在春分後的十五日,公歷每年的4月5日前後,“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亮,故謂之清明。”

  “清潔而明亮”,這應也是清明的含義之一。我國大部分地區到清明時節,就告別嚴冬,迎來生機勃發萬物生長的春天,這是農耕的重要時機,也是生態良好的清明。

  在天人和諧相應的宇宙觀裡,人們從自然萬物的孕育生長,聯繫到人類族群生命的繁衍和個體人生的取向。“太和宇宙”是天人和諧的理想境界。上巳節古時主要風俗是踏青、祓禊(臨河洗浴以祈福消災),融入清明節後,反映了人們在蟄伏一冬後欲與大自然親近、感受生命和諧的心理需求,也表現了在大自然生機勃發之際對生命化機的尊重、張揚生命活力的願望。

  清明節是在精神上溝通生與死,陽與陰的一個虛擬文化平台,人們一方面要祭奠亡人以通“陰間”,另方面也要迎春游樂以順陽氣。清明郊外上墳後順便踏青,也就等於過了上巳節,這也是節哀自重轉換心情的一種調節吧。於是從唐代開始,寒食、清明便日益與上巳融合在一起了。為了順應清明時節陽氣上升、萬物萌動之理,人們開展了多種多樣的迎春健身活動和插柳植樹活動。

  民間傳說插柳的緣起是為介子推母子招魂。古人認為柳樹得春氣之先機,陽氣最盛,“插柳”、“戴柳”可避疫驅邪,後來又發展出“插柳留春”的文化意蘊。很自然的,清明插柳之風發展為植樹造林之舉,民諺說:“種樹造林,莫過清明。”

  我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先生很重視植樹造林,把它當作關乎國計民生的大事來推動。為紀念他,其忌日3月12日被定為植樹節。其實,孫中山的意願是將植樹節放在清明節的,在他生前有一段時間也就是這麼做的。按孫中山倡議,1915年北洋政府正式頒布以清明節為植樹節。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