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國學怎麼了 是文化典籍還是名利工具?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5-07 11:15:07  


 
  發展到清代有樸學。到了近代,更是有了“整理國故運動”。如胡適所言“整治國故,必須以漢還漢,以魏晉還魏晉,以唐還唐,以宋還宋,以明還明,以清還清;以古文還古文家,以今文還今文家;以程朱還程朱,以陸王還陸王……各還它一個本來面目,然後評判各代各家各人的義理是非,不還它們的本來面目,則多誣古人。不評判它們的是非,則多誤今人”。

  我們作學術,是為了挖掘其思想,有利於其傳承。所以,我們在挖掘其思想之前,必須弄清楚其本來的面目應該是怎樣。我想,這是我們學術研究者的本分、職責,也應該是我們的良心。

  第二,“食古不化”或“食而不化”也不是我們學問人的理想與追求,學者還應該走出書齋,尋找適當的形式和時機,將學術普及於眾。

  在當代,我們不乏學術作得非常嚴謹、成果累累,依然故我的傑出學者。更不乏學術研究平平甚至根本不及一提的所謂“學術明星”,他們在媒體中叱咤風雲,在老百姓中粉絲甚眾。

  前者在拼命研究傳統的時候,忘記自己作為一個學者,還有經世、教育、普及的職責。而後者在拼命普及中國傳統的時候,忘記了自己首先應該是個學者,應該嚴謹求實,而不是信手拈來、且拾且傳。中國的傳統文化,並非“穿上西裝就很儒家,穿上休閑裝就很道家”這麼簡單。西裝和休閑裝是西方的東西,孔老夫子、老子生活的年代,連西方都還沒有這些服裝。

  所以,有時候缺乏嚴謹的治學精神很荒唐,雖然普及了知識,但是卻在人們心目中種下了錯誤理念的種子。而我們另一些學者對這些卻嗤之以鼻,或不聞不問,繼續坐在自己的書齋里,做著一種孤芳自賞,或者只有一個很小的圈子里能夠自娛自樂的學問。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