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7月21日電/《中國青年報》報道,大國文化傳承發展的基礎在於教育的普及。在一個文盲充斥的國家是不可能很好地傳承和發展本民族的優秀文化、更難以面向世界,汲取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優秀文明成果。說到學習文化知識,辭書往往被譽為“看不見的老師”,《新華字典》就是社會公認的一位非常稱職的老師。
《新華字典》自1953年出版以來,已發行四億五千餘萬册,成為億萬群眾讀書識字、學習文化的良師益友,為我國的全民教育、文化普及起到了十分重大的作用。特別在改革開放之前的歷史時期,用現代漢語編寫的新型字典、詞典奇缺,《新華字典》幾乎是將現代語文工具書的重任擔當於一肩的唯一一部辭書。從高級知識分子,到初學識字的兒童,工、農、兵、學、商,各界大眾都借助這部字典學習語文知識,它甚至成為周恩來總理回贈給外賓的禮物。因此,有的學者把當年這種情況概括為“大國家,小字典”。一部小小的《新華字典》曾經這樣地給力,這樣地輝煌。
大國文化的代表是精品。對辭書而言,一部廣受讀者歡迎、歷久不衰的字典的魅力何在?就在於它的質量。《新華字典》上世紀50年代由著名語言文字學家魏建功先生主持編寫,編寫者中不乏學識淵博的教授學者,他們有深厚的語言文字學養,有為新中國文化建設出力的熱情和高度自覺的社會責任感,因而能夠編寫出科學嚴謹、內容豐富、編排便於使用的好字典。幾十年的應用實踐證明,《新華字典》的編寫者和歷次修訂者以嚴謹細致的治學態度,求真務實的科研作風,精益求精、十年磨一劍的堅韌意志打造出的這部字典,是一部經得起歷史和實踐檢驗的精品力作。在對《新華字典》的眾多褒揚中,諸如“大學者編小字典” 、“小字典,大學問” 、“字典小,作用大”等等,言簡而意賅,堪稱經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