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7月22日電/《深圳商報》報道,從《中國當代文學史》上那個身穿皮夾克、戴一副黑墨鏡的文藝男青年,到眼前這個灰西裝、銀邊眼鏡、一臉沉靜的中年人,時間已經過去了整整30年。7月20日下午,曾以詩歌影響一代人精神走向的詩人北島,靜悄悄地在香港書展回歸大眾視野。他以《古老的敵意》為題做了一個半小時的演講,表達作家與時代、母語及自身的關係,不僅梳理了他20多年旅居海外的精神歷程,更為當下文壇的種種弊端敲響警鐘。
一個更大的“語言危機”
北島的演講當天下午5點舉行,入場人數限制為300人,現場爆滿,座無虛席,更多未能提前預約的讀者,或湧在走廊上,或席地而坐,聽完了整場講座。有趣的是,當主持人問台下有多少人是在內地受教育的,有四分之三的觀眾舉手,年輕人占大多數。
演講題目叫“古老的敵意”,取自奧地利詩人裡爾克《安魂曲》中的詩句:“正因為生活和偉大的作品之間 /總存在著某種古老的敵意……”為此次演講,北島專門寫了長文。所謂“古老的敵意”,他說,作家首先要跟時代充滿緊張關係,“也就是說,作家要遠離文化主流,對時代要批評。作家是手藝人,但也是知識分子,這一雙重身份是寫作的動力。很多作家說,‘我只對文字負責’。這是空話、廢話。作家必須有複雜的視角才能面對複雜社會,所以他不能只停留在政治層面,政治是短暫的,應該要有更廣闊的視角。”
北島還認為,作家要有和母語的緊張關係。他以“文革”式語言為例,官方話語將詞與物的關係固定下來,比如說到太陽就想起領袖人物等。這種詞與物的固定關係是漢語的危機,當代新詩的興起起到了拯救作用,推動了漢語發展。“30年過去了,我們今天正面對一個更大的語言危機,一方面‘行話’橫行,政治、學術、商業等充滿‘行話’,另一方面,新媒體、網絡、娛樂的語言泡沫沉渣泛起,減弱了語言表現力,這樣的語言同樣是蒼白無力的。作家必須正視它,重新為世界命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