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失戀33天》:新《甲方乙方》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11-20 11:13:34  


  中評社香港11月20日電/《失戀33天》上映一周,票房過兩億,對於一部投資800萬的小電影來說,2000萬票房足以收回成本,如今的成績簡直是驚艶。影院經理滿腦子搞不懂,但也知道趕緊增加放映場次,因為顯而易見的是場場爆滿;電影圈更願意將這匹黑馬的出現視為微博營銷策略的成功,不然怎麼解釋?導演和演員都是大銀幕初來乍到的新鮮人,誰也沒有票房號召力;影評人不管橫竪,直接蓋棺論定——這就是一部電視劇電影,靠台詞和段子撐起來的——言外之意,觀眾電視劇看習慣了,欣賞水平持續走低……

  沒人敢站出來說,《失戀33天》可能是今年最成功的國產商業片。多年來,一邊笑罵一邊貢獻票房的觀眾心態一直在養育著畸形的國產大片,電影圈也習慣了自我吹捧,自我開解,年年指鹿為馬地為名導、明星炮製出的國產大片辦一回“申奧”巡演大戲,鑼鼓喧天,熱鬧一氣,前方傳來的失利消息並不重要,只是一個句點,然後大家鳥獸散去再待來年……什麼是好電影?電影圈的概念越來越模糊了,在觀眾心里倒一直很清楚,有好萊塢大片不看國產片,除了賀歲檔,逢年過節需要出門消遣一下,誰去電影院花那冤枉錢呀?

  看電視劇不花錢,兩張電影票平均100元,如果電影還不如電視劇好看,那花錢看電影幹嗎?不管影評人給好電影定了什麼標準,在觀眾心里,就是這麼一個理兒。所謂好電影,可以有很多元的評價標準,但成功的商業電影,唯有用票房衡量。沒有大量成功的商業片培育市場,吸引人才;沒有穩定的盈利去繁榮行業,培養新人,單指望著幾個名導,要他們既商業又藝術,既與時俱進又不失水準;甚至沒有一個足夠權威的獎項來鼓勵推動行業前行的價值力量,或否定一個個畸形怪胎,這一切造就了國產電影的現狀,不賺錢,不討好,不輸出中國當代價值觀,不關切芸芸眾生,只是自以為是的大秀場。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