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德國作家:作家的唯一責任是記述真實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1-10 11:14:54  


小說《朗讀者》作者、德國作家本哈德·施林克
  中評社香港1月10日電/如果有人問最近十來年在中國知名度最高的德語文學作品是什麼,答案多半會是《朗讀者》(也譯作《生死朗讀》)。借助好萊塢將其搬上大銀幕後的巨大輻射力,作者本哈德.施林克的名字也為中國讀者所知曉。雖然施林克只是個業餘作家,但《朗讀者》1995年問世以後已經被譯成40餘種語言,被引領美國閱讀潮流的“奧普拉讀書俱樂部”推薦。《朗讀者》的好讀與暢銷毋庸置疑,小說本身承載的愛、尊嚴與救贖也讓它增添了厚度。12月中旬的一個中午,在德國柏林菩提樹下大街的愛因斯坦咖啡館里,《環球時報》記者有了與施林克面對面的機會。

  關注戰後一代和戰爭一代之間的關係

  甫一照面,本哈德.施林克清瘦俊朗的容貌,很難讓人將之和“年過半百”聯繫在一起。今年67歲的他,任教於享有“現代大學之母”美譽的柏林洪堡大學。施林克在法學界頗有建樹,曾在6年前作為“中德法制國家對話”的專家之一到過北京。雖然他44歲才出版第一部長篇小說,但如今人們在提到施林克時,更多指代的卻是一位作家,而非法學教授。《朗讀者》無疑是他最耀眼的表征。

  談及《朗讀者》,一些輿論習慣將它與“反思”、“納粹”、“屠猶”等字眼關聯。對此,施林克回應說:“對我來講,如何處理與愛的人之間的關係,父母怎麼跟後代交代,這些才是我想在書中反映的內容。學校、社會在涉及這類事件時,形成了一個網,這張網對當事人的愛和關注,社會團結和民族認同等思想都在作品里得到體現。”這與施林克兩年前的表達一脈相承,即“《生死朗讀》不是關於納粹或者屠殺猶太人的。它是一本關於戰後一代和戰爭一代之間關係的書”。

  這樣沉重的寫作責任會不會成為通俗化作品不可承受之重呢?施林克的回應很簡短:“作家唯一責任就是保持作品真實度。”但對本身就是虛構的小說而言,何來真實一說呢?施林克說:“小說雖然是文學作品,但其中反映的社會事件、歷史片段是虛構還是如實反映當時的社會現實,取決於作家的態度。而我認為,寫實是作家的責任。小說需要反映當時的事件,而小說中的人物則需要選擇對待歷史事件的態度,是面對還是掩飾。”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