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2月24日電/菩薩在線報道,佛教的雕塑藝術,始於佛像的雕刻。根據《增一阿含經》卷二十八及《大唐西域記》卷五的記載:原始佛教時代,跋耆國優填王以栴檀木雕塑一尊五尺的佛陀形像。這是佛教雕塑佛像的開始。
佛陀入滅百年後,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時期,出現了大批的佛教雕塑藝術品。阿育王受佛法的感召,以佛法治國,在全國各地佛教遺址建立寶塔、寺院、石窟、石柱、法敕等。這些出土的文物,除了本身的藝術價值外,對佛教歷史、經典的考據,有相當大的貢獻。
在貴霜王朝時期,迦膩色迦王篤信佛法,效法阿育王,在犍陀羅地區大量興建寺塔,雕鑿佛像。該地長期與希臘文化相互影響,雕刻作品呈現濃厚的希臘風格,被視為印度與希臘美學協調的結合,稱為犍陀羅藝術。同一時期還有秣菟羅藝術,主要集中在南部的秣菟羅地區,雖受犍陀羅藝術的影響,但仍保留更多印度的本土風格,前者的佛像沉靜內斂,後者則穩健有力。
及至西元四世紀的笈多王朝,是印度藝術的黃金時代,以阿姜達石窟內的作品為代表。此一時期因為受到匈奴的侵擾,本土與外來文化兩相融和,使印度藝術臻至成熟。
佛教傳入前,中國已具有高度的雕塑藝術,傳入之後,與中國文化相融,開拓了更深廣的內涵,豐富了中國雕塑藝術的寶庫,有寺院的雕梁畫棟、塑像、石窟的佛像雕塑及各種佛教雕刻藝術品,其中以木刻、石雕或泥塑聖像為典型的代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