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蔡康永:藝術收藏中折射的人脈社會關係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3-03 10:16:02  


 
  其實我認為提到錢,絕不會因此就抹殺了購買藝術者對美的品位和熱情。這些是可以同時存在而不悖的。何況不少收藏家都蓋了私人美術館,供不買藝術的人也能無負擔地欣賞藝術。這也是以金錢加上對藝術的愛,回饋大眾的一種方法啊。

  很多上市公司的老板,他們買一只基金,可能只花幾分鐘,就決定投入三百萬美金,但是他買一張三千美金的畫,卻會興致勃勃地坐在畫廊裡面跟主人聊一個下午:“這藝術家有沒有前途啊?他明年後年作什麼展覽啊?美國有沒有人代理?他一年畫幾張畫?”好像比投資基金還慎重。我發現,這些有閑錢的人,不是把買藝術只當做投資,買藝術可以讓他們覺得與眾不同,這是收藏過程裡面他們很享受的部分。

  藝術主題旅行的樂趣

  平常印象中的畫廊,常常流露出距離感,這對一般人來講也是一個門檻。畫廊常常不是透明到讓人一眼看透裡面掛了些什麼東西。進去也沒有餐廳那種熱切的招呼,裡面常常空空的,藝術品也沒有說明。這一切都不像去逛百貨公司,好像一切遊戲規則都隱藏在後面,但其實,有些藝術交易的場合,完全沒有那麼拒人於千里之外。

  拍賣會場?你隨時可以走進去;看藝術博覽會?只要買票就可以進去;一般畫廊開幕酒會,你走進去參觀,沒有人會攔你,而且很歡迎。

  大部分買家都不是藝術圈的人,做紡織的、做電子的、醫生、律師,平常互不相識,但在一個畫廊開幕酒會裡面,他們有機會結交成朋友。另外像國際上幾個重要的artfair(藝術博覽會),白天有展覽,晚上是一個又一個派對,你可以去認識人、交朋友,談藝術創作、談藝界八卦、談藝術的生意,或是談其他的生意。

  台灣也開始有專門的旅行團,會帶大家一起去看展覽、看古董、看藝術。像是美學專家蔣勛先生就帶過專門看盧浮宮的藝術旅行團,這也是一種因為愛藝術而形成的社交功能。同團的人可能是貴婦,也可能是不買藝術品的人,但卻都是藝術愛好者。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