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生繼續回憶:“那個時候,藝術品真的很便宜。但是國內幾乎沒有什麼成型的市場,只有上海、北京有點兒買古董的地兒,那個時候文物店也還沒開始對內銷售呢。你知道吧,我們國家的文物在清末民國的時候出口的特別多,因為那個時候歐美日本人來到中國,都很喜歡中國古董,願意出高價收購,正好那個時候,中國的貴族沒落了,他們的收藏品就往外流。上海灘以前有家著名的“盧吳公司”,就是專門做古董出口的。所以其實真正早期,中國很多好東西都流出去了,現在博物館裡面的,好多都是49年以後考古出土的了。所以早期,中國是既沒市場,好東西也沒國外多。再加上我工作便利經常出國,所以就經常參加國外的拍賣會,去國外的古董市場。”但是在我的觀察里,像王先生這樣的愛好者,今天在拍場上已經沒法舉牌了,“因為價位實在太高了!”王先生補充說,“我一向是不買東西的,但是現在不行啊,如果你還想繼續買東西,靠自己的收入已經沒有辦法實現了。只能去賣掉之前的一些東西。有的時候想來想去還是不賣了,因為有的東西一旦出手了,將來你花更多的錢也難追回來了。都是自己曾經的記憶,很是不舍!”
說到今天的海外淘寶熱,王先生更是直搖頭“這種淘寶,太過浮躁了!當下的人太看重利益。這是不能持續發展的。我前一陣子,去看英國的拍賣會,已經有相當的數量是新出口的‘新古董’了!”
III. 今天的國際買手
無論是早期的商人也罷、藏家也罷,其實都不是今天在海外購買中國藝術品的主力。今天的主力軍還是近幾年誕生的新買手。那麼究竟是具備了什麼樣的條件,讓他們成為了國際買手的呢? 就此問題,記者採訪了藝術商人楊先生。楊先生稱得上是標準的國際古董商人,在今天的古董商人里,他其實算是年輕的一輩。楊先生早年在西方留學,所以經營藝術品也是最早從西方藝術起步的。楊先生這樣回憶說:“自己年輕的時候一直在事業的道路上探索,也經歷屢次跳槽,一直沒有探尋到合適的機會。機緣巧合的是,一個親戚的朋友從國內前去英國購買古董,自己就陪著一起去了,覺得很有意思也深受啟發。楊先生也是個性情中人,當斷則斷,他把經營西方藝術品作為自己創業的開始。第二天便在倫敦租了個門面,經營起了自己的店面。在倫敦一待就是十年。隨著國內藝術品市場的興起和逐步紅火,楊先生看到了更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於是慢慢的把經營的重心轉到了做中國藝術品上。他十分看好今天國內藝術品市場的發展前景。”
至今,楊先生依舊以國外拍賣為主,他說:“海外的東西比國內的便宜。很多人想去海外‘撿漏’。其實這個想法已經過時了。大概也就一兩年前吧,可能還是有道理的,但今天中國人哪裡都是,‘淘寶’的大軍散落世界各地,久而久之已經無漏可撿了。有的時候還因為海外的藏品流傳有序,甚至會出現不可理喻的價格——高於國內的價格。 今天有很多人很盲目的就跑到國外想去淘寶,結果最後都不會理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