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印度藝術家也往往容易陷入西方現代化的迷局之中,因為在一定時期,西方模式被看作是現代化的關鍵。例如,“喝百事可樂被認為是美國化,但是在美國吃咖喱飯卻被認為是體驗不同的種族文化。儘管在一段時期百事可樂是西方的一種象徵咖喱飯是印度的象徵現在更重要的是搞清楚在歷史的這個特定的時期已改變了的社會、政治、文化的環境中這些象徵的意義。”
讓中國汗顔的是,雖然印度受西方的影響比中國還嚴重,但在印度教的束縛下,印度人的行為方式、藝術思維都受傳統支配,這一點,藝術家也毫不例外。除了在形式上將宗教題材多樣化以外,印度的當代藝術家在創作中偏好哲學觀念,而不是像中國藝術家那樣積極地介入社會。甚至可以說,印度的當代藝術是一系列矛盾、對抗的緩衝區,而不是像中國當代藝術這般有著一系列激烈的對抗。
查閱資料的時候,筆者發現《新周刊》曾把印度看作與中國“同病相憐的兩兄弟”,後來一想這樣的比喻實在是不恰當中國的當代藝術就像一場革命,先打倒,再樹立,然後再往回找,最終形成兩不靠的局面;而印度在殖民背景下,本土文化和西方現代性雖然時有高低,但一直以來都是作為兩條糾纏的主線而存在的,在半推半就中傳統文化得以延續。或許,印度之於中國就像一面鏡子,那些對西方現代性進行的艱難選擇,對中國何嘗不是一種啟迪呢。來源《畫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