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心中只有自己,不是自私,是幼稚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5-10 10:45:28  


  有“眼力見兒”是一種美德,總是在不經意間感動人,特別是女人。一張及時塞到手裡的面巾紙;一個開車門的細節都有意想不到的加分效果。這種美德如此被高估就是因為它越來越罕見了。
 
  更常見的是另一些糾結:該不該抱怨那個看著自己跑過來卻關上電梯門的同事?該不該責備那個第一次發郵件,沒有寫自我介紹的新同事?其實他們不是自私,只是缺乏經驗。
 
  顯得不自私、善解人意不是件容易事。每一次我們試圖從別人的角度看世界時,都以自己為出發點,經驗可以幫我們走得更遠,體會到別人的感受。
 
  當他人出現時,“我”就誕生了
 
  剛出生的嬰兒只是一個和這個世界沒有任何聯繫的生命體,他分不清什麼是自己,什麼是外界,心中還不存在“我”這樣一個概念。當我們漸漸感受到他人和自己的不同時,才意識到原來自己和其他人一樣,不是世界的中心,只是占有這一兩米的空間而已。
 
  社會學家喬治•赫伯特•米德曾說:當我們能夠想像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形象時,自我就出現了。當我們進而能夠修正自己的行為,使之符合我們所知覺到的他人的期望時,就成了社會人。成熟就是這樣一個從自我中心不斷社會化的過程。
 
  年齡越小越不會從他人的角度考慮問題,不是因為人生來自私,而是因為幼兒的大腦還不具備這個能力。如果給一個三歲小孩兒講故事:梅梅和雷雷一起玩球。雷雷回家吃飯,先把球放在了門後面。在雷雷走的時候,梅梅把球裝進了沙發旁的綠盒子裡。那麼,雷雷回來回到哪找球呢?作為一個六歲以上的人,你很容易就能回答出“到門後面找”,因為雷雷不知道球被轉移了。但是三歲孩子會回答“到綠盒子裡找”,因為他們體會不到人與人視角的不同,認為自己知道的別人也都知道。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