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美國人為何讀懂了吳冠中?
http://www.CRNTT.com   2012-06-13 09:56:10


 
  此外,《紐約客》、《紐約每日新聞》、《紐約晚報》以及在美華文媒體《僑報》、《美國中文電視》等均進行了大篇幅的報道,中國中央電視台、鳳凰衛視(微博)、美國中文電視、上海廣播電視台ICS等也進行了報道。美國各大電視台也前往現場拍攝報道。李磊告訴記者:“大概有60多家媒體進行了報道。當地華人說,這次美國人玩大了。”

  令李磊感慨的不僅是美國媒體在報道體量上的“超重”,還在於報道均為正面評價,評述文章的質量也是較高的,並非應景的客套話和外行話。《紐約時報》駐北京記者還專門飛到上海來對他進行專訪,涉及的話題超出畫展本身,還以此為契機談及上海的文化設施建設和如何通過文化藝術活動來傳遞中國主流價值觀的問題。

  更令李磊感慨的是主導權的問題。此次展覽一改以往在美國的文化交流由美方主導的方式,改由上海美術館和美國亞洲協會美術館共同策劃、共同呈現,因此,展覽就能較好地體現今日中國的文化主張和藝術成就。“這也是應該好好總結的經驗,主導權不是花錢買來的,也不是人家恩賜給你的,而是看你提供的文化呈現能不能打動人家,讓人家心悅誠服。還要讓人家明白,只有你才能將這件事做得更專業,更能爭取到公眾的認同。我們這次是完成了友好平等的合作,找到了一個雙贏的模式。”

  也有人認為:美國媒體之所以對此次大展給出正面的、積極的回應,是為了給中美兩國高層代表團互訪營造良好氛圍。記者認為,不排除這個因素,但不會是主要因素。畫展展期長達數月,而兩國高層互訪時間短促,其間國際形勢變幻不定,特別是美國高層代表團訪華在這一時間節點上,似乎也不能預判南海周邊國家對華關係的突發性走勢,從美國各大報的報道看,它們都不涉及這個內容,主要集中在中國文化大發展戰略實施這一話題上展開。

  文化交流,第一步是讓人看懂,第二步是感動人家

  據盧緩說:歐洲的經濟衰退也影響到文化藝術這一塊市場和活動交流,美國不得不將關注的重點轉向亞洲。而美國亞洲美術協會也為適應社會發展的現實而進行轉型,他們過去的展覽都以古典藝術為主,這次是首度從當代藝術切入,而且主角是中國的藝術家。他們希望從中國文化中尋找穩固的支撐點。同時,這也是美國亞洲協會第一次與中國官方美術館合作,通過辦展建立起平等互信、主題明確的工作機制。開幕當天,美國各大美術館、博物館高層人士都來了,還有上流社會、各類媒體等,一共有500多人出席。“這說明他們也想通過中國文化來拓展交流渠道,擴大協會的影響力。”盧緩說。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