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今天怎樣紀念聶耳 不應滿足於開幾次會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7-30 09:38:19  


  中評社北京7月30日電/《人民日報》報道,今年是作曲家聶耳誕辰100周年,從1935年聶耳在日本溺水去世至今,已經77年了。77年後的今天,中國社會進入網絡文明時代,在大量豐富的時代信息充盈人們的生活的時候,人們還沒有忘記聶耳,中國音協、雲南地方政府日前在聶耳的家鄉玉溪舉行了一系列紀念活動。不僅是聶耳的家鄉人不能忘記他,許多中國人都還不曾忘記他。 

  “不能忘記”,不是一句含糊其辭的美譽,它要用無數的事實來支撐。就我所知,今天的小學生音樂課程關於《國歌》有專門教案,不少中國普通老百姓都對《國歌》曲作者聶耳的名字朗朗上口,他們聽過、甚至會唱《賣報歌》、《漁光曲》;而音樂專業界更不用說了,中國民樂走到海外,走進各種音樂殿堂時,保留演奏曲目往往是聶耳的作品《翠湖春曉》和《金蛇狂舞》。聶耳從生到死不過23年,在一個狂飆突進的年代,他從彩雲之南走進大上海,走到北京,走到日本。在一個文化激蕩、人才輩出的年代,年輕的聶耳像一顆彗星照亮了一個時代,匆匆,卻又永恒。值得深思的是,今天我們為什麼不能忘記聶耳?

  我想,原因至少有三:一是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曲作者,他的名字已經被載入了史册,進入主流話語體系;二是作為一個作曲家,除了國歌外,聶耳在短暫的有生之年創作的33部作品,幾乎每一部作品都被廣泛傳播,具有很強的生命力;三是聶耳的家鄉一直以他為驕傲,這麼多年做了大量的傳播和繼承工作,事實證明,這是一項富有歷史遠見之舉。

  在聶耳短暫的23年生命里,真正從事音樂創作不過三四年的時間,卻創作出不朽之作,很多作曲家終其一生也不能望其項背,不得不承認聶耳是一個天分極高的人。但是,天分高的人不在少數,真正成大材者卻很少,真正成大材者已經不是運氣和偶然能夠獲得。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