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代最好的一些小說,沒有幾個能改拍成影視作品的,拍成的也都經過了左改右改的“加工”。好的小說不能制成電影、電視,畢飛宇的《青衣》拍成電視劇,但概不外賣;黃國榮寫了個長篇叫《鄉謠》,可以說是1949年以來最出色的長篇之一,比《白鹿原》還好,從20世紀40年代寫到80年代,歷史細節逼真細膩,可是難以用影視畫面表現。朱蘇進這麼個有才能的作家,卻要去改寫二月河那種滿腦子為帝皇“翻案”、“正名”的作家的《雍正王朝》,很可惜。
難怪有人說我們已進入了“小品”時代,肥皂劇泛濫,一些當紅作家的作品,根本是不入流的,卻一部部賣出好價錢。連畫漫畫的朱德庸都出來了,有人根據他的漫畫拍了部《粉紅女郎》,專寫偵破題材的海岩也大受“歡迎”。弄得許多人小說不寫了,專為影視編故事,結果是越編越不堪入目。
讀圖時代看中商機者借勢推動
一個東西在現在能成為潮流,主要是經過音像刺激,引起廣泛注意,繼而有了響應後產生的。即現在已進入所謂的讀圖時代、眼球經濟時代。《哈利.波特》製造了一個全球性的神話,幾乎是一夜間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產業,其間不僅有其他現代化媒體鋪天蓋地的宣傳、轟炸之影響,更有作品本身的魅力,它的文字想象力,它的電影畫面,它的光電、音響技術的衝擊力,勾起人們,主要是孩子們巨大的好奇心。看中商機的人借勢推出“哈利.波特”的圖書、碟片、漫畫、玩具、工藝品、服飾等成龍配套的產品。“韓流”的興起、流播,其背後推進者之動機、目的,同樣是為了獲得“眼球經濟”,促進文化交流只是其捎帶的效應。
這是一切“潮流”所有的共同特征。中國當下電視劇,缺少逼近一般市民、大眾生活狀態與心態的題材作品,缺乏現代生活氣息,韓劇恰好彌補了我們的缺空。加之它與中國人在膚色、文化傳統等方面的同根性,我們看起來就覺得很親切,像是自己身邊發生的故事一樣,只不過那裡的現代化生活水準更高。我們的生活裡方方面面的競爭激烈,缺少了真摯和樂趣,暫時缺乏韓國人那種閑適、悠然的心態。但這恰又是我們所向往、眼熱的,因而韓劇受到普遍的歡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