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莫言一枝獨秀 文學冷清依舊
http://www.CRNTT.com   2012-12-26 15:34:47


 
  消費莫言,非理性潮流在湧動
 
  但“莫言熱”不等於“文學熱”,很多人熱衷的其實是趕時髦式的消費,也就是說,在這股全民塑造的“莫言熱”中,很多人熱衷的其實與莫言無關,更與文學無關,只是在追逐一種時髦,或者追求一種時尚,有幾分獵奇,甚至有幾分矯情,從而標誌自己的“在場感”乃至“權威感”。比如說,一些人迫不及待地買來了很多莫言小說,卻懶得翻上幾頁,很快就束之高閣了。還有一些人,幾乎對莫言、對文學一概不知,卻津津樂道於一些細枝末節,談笑風生之際,其實不知所雲。甚至於一些專業人士,也順勢搭車進行貌似公允的“解讀”,其中充斥著穿鑿附會乃至誅心之論。
 
  耐人尋味的是,在全民消費莫言的過程中,還夾雜著很多不和諧音。比如說,莫言故居一下子湧進了全國各地的“朝聖者”,一些遊客把院中的樹苗、蘿蔔一拔而光,只是為了“讓兒子也沾沾文曲星的光,保佑兒子明年考上北大”。人們對莫言的領獎服掀起了熱烈的討論,到底是燕尾服還是中山裝,大家莫衷一是。莫言在斯德哥爾摩的一言一行,都成為無數人的把玩談資,他的演講詞,則成為“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被賦予了太多虛無縹緲的東西。而莫言領獎歸來之後,是否能夠上春晚,又成為無數人的津津樂道。“莫言熱”中,人們的功利心態暴露無遺,自尊與自卑相表裡,欲迎還拒與忸怩作態相交織。

莫言說,“得獎不代表我就是最好的作家”,他強調要“站在人的角度上立足於寫人”,要“頭腦清楚,腳踏實地,勤勤懇懇,熱愛這塊土地”。處於文學頂峰的莫言,依然非常清醒,但願大家在消費莫言的過程中,多一份理性,讓關注回到文學本身,讓更多的人因此而親近文學、熱愛文學,並能從文學中汲取人生營養。
 
  理性審視,文學滋養文化發展
 
  莫言這只股票的躥紅,並不意味著中國文學的全線飄紅。當“莫言熱”漸漸冷卻之後,我們現在需要重新審視中國文學乃至中國文化生態。莫言是不是大師,這個問題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中國龐大的文學隊伍,究竟產生了多少有影響的作家?產生了多少有影響的作品?一個冷峻的事實擺在我們面前,“莫言熱”之後,文學依然冷清。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