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日本“鬼才”作家離世年僅35歲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1-06 10:12:01  


 
  芥川龍之介因道德上的潔癖,極為看重人的精神,當他在揭露他人的利己主義時,也無情地解剖自己的靈魂。他才情縱橫,追求理想,而人世給他的只有幻滅。這種痛苦深深鉗制著他,導致極度神經衰弱。他擔心母親的精神失常會遺傳給他,內心恐懼不安。他對人類精神的提升不抱希望,缺乏“去擁抱新時代的熱情”,覺得“人生比地獄還要地獄”。1927年7月24日芥川終於在安眠藥中尋找到了徹底解脫的出路。
 
  這位人稱“鬼才”的天才作家離世時,年僅35歲。
 
  芥川龍之介的自殺,在當時日本引起很大震動。文壇一片惋惜,認為他是“從大正到昭和初年,日本知識分子中最優秀的一面”的代表,認為他的死“是時代的犧牲品”。為紀念芥川龍之介對日本文學的建樹,日本文藝春秋社於1935年設立以他命名的“芥川文學獎”。該獎一年兩度評選,是日本獎掖文壇新人的最高文學獎。獲此殊榮的歷屆優秀作品有井上靖的《鬥牛》(第22屆)、堀田善衛的《廣場的孤獨》(第26屆)、松本清張的《一部“小倉日記”》(第28屆)、三普哲郎的《忍川》(第35屆)、開高健的《裸體皇帝》(第38屆)等。
 
  芥川龍之介的作品因對人類靈魂和命運的深刻洞察,而具有了跨越時空的魅力。根據芥川龍之介小說《蓧竹叢中》(一譯《竹林中》)改編的影片《羅生門》(日本著名導演黑澤明執導)在1951年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上獲大獎,從此,日本電影引起世界影壇關注。台灣作家三毛曾坦言,芥川龍之介的作品《河童》最令她刻骨銘心。即便今天,讀芥川的作品仍讓人有觸目驚心之感。
 
   (來源:藝術導報 圖/文 賀洪志)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