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國市場而言,市場減溫是新的變化,投機商正在退出這個市場,即使市場在成長過程中,他們發現也很難達到較高的回報率。” 撰寫《TEFAF2012全球藝術品市場報告》的 Clare McAndrew博士解釋從“第一”變為“老二”的原因。
即便如此,在TEFAF上對於“中國購買力”的想象到處存在:除了中文名片,在TEFAF上很多畫廊和古董商把有關中國的元素放在最顯眼的位置,譬如19世紀荷蘭畫家畫的關於中國定海的海景畫、18世紀畫的中國皇帝和皇后的畫像等。甚至來自非洲的藝術市場專欄撰稿人Osei G.. Kofi就一直強烈要求跟隨在中國媒體代表團左右,以期能為形成一篇“中國人正在占領世界藝術市場”的報道抓到點佐料。
不過,這兩份報告,卻引起了包括美國、英國等眾多媒體同行的不滿。幾乎所有的國外媒體同行都在追問同一個問題:中國收藏家究竟在買什麼?既然有這麼強勁的購買力,為什麼在國際藝術品市場上,仍然少見中國收藏家的身影?
“你知道,Clare 就是在表演,如果真相信她的結論,那真是見了鬼了。”來自美國、參與了4屆TEFAF的美國藝術市場專欄作家保羅說道,他同時為《紐約客》等多個媒體撰寫藝術市場的專欄。
一位美國老牌收藏家在TEFAF論壇上直言不諱地說:“中國收藏家對於傳統的古董市場影響力幾乎等於零,而這些都是美國收藏家在購買。”這一說法也得到TEFAF的官方確認,其古董最大購買人群仍然來自美國。
而在展會上,來自美國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的名譽董事Marc F. Wilson則覺得:中國購買力,依舊集中在本土,譬如中國書畫、瓷器和中國當代藝術上。不過如此驚人的數據,依然值得懷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