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孟繁華:文學批評陷入空前的信譽危機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4-29 09:25:23  


孟繁華
  中評社香港4月29日電/孟繁華,北京大學文學博士,現為沈陽師範大學特聘教授、中國文化與文學研究所所長;吉林大學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兼職教授;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北京文藝批評家協會副主席。主要著作有:《眾神狂歡》、《傳媒與文化領導權》、《文化批評與知識左翼》、《游牧的文學時代》、《中國當代文學通論》等。

  授獎辭

  孟繁華的研究背景清晰、視野寬闊、情懷沛然而正大,他對文學的熱忱真摯、堅定,對學術理想的守護亦不容置疑。出版於二〇一二年度的《文學革命終結之後:新世紀文學論稿》一書,貫徹著孟繁華固有的批評精神,他對新問題的敏感,對新作家的關切,他的史論意識與雄辯文風,他的尖銳與寬容、嚴肅與戲謔,都蘊含在心性可見、題材駁雜的論析之中。他對文學與政治、歷史與敘事、傳統與革命、學術人格與批評風習等一系列問題的重釋,使批評這種易逝的文體開始分享有重量的話題,並在當下的學術格局中找尋到了別的文體所不可替代的位置。

  獲獎感言

  非常榮幸獲得這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批評家獎。此前,有多位我尊敬的同行和朋友曾站在這裡接這一獎項,能和他們一起獲得這一殊榮,我感到非常光榮。我必須向推薦評委和終評委表達我的感謝之情。我還要感謝我的朋友們,沒有他們的友誼和鼓勵,我將一事無成。

  進入新世紀以後,對文學批評的議論從來沒有如此激烈,無論是普通讀者、專業研究者還是批評家本身,不滿甚至怨恨的聲音強大而持久。這種不滿或怨恨表面上似乎是因商業化、媒體化等問題而起。或者說由於“歷史斷裂”或社會構型尚未完成帶來的。但是,問題可能遠遠沒有這樣簡單。如果沒有商業化,沒有媒體的存在,我們期待的“多元文化”如何實現?我們期待的創作、批評的自由,其空間將設定在哪裡或怎樣的條件基礎上?事實上,真正的問題是,我們對當下中國社會變革帶來的全部問題,還缺乏洞穿的理論能力,對當下的文化生產和文學實踐的條件還缺乏深刻的闡釋能力。因此,更多的人只看到了社會生活的紅塵滾滾欲望橫流以及精神生活的一團糟,並且以簡單的批判和不斷重複的方式放大了它,而忽略了變革時期文化生產、傳播方式變化的歷史合目的性的一面。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