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節分端午自誰言 萬古傳聞為屈原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6-12 08:38:13  


  中評社香港6月12日電/關於端午節的由來,向來說法不一。不少人把它當作紀念五月初五投汨羅江的愛國詩人屈原。也有人說,這個節日在古代,是一個消毒避疫的日子。據文獻記載,以及歷代流傳下來的許多端午習俗,五月被視為“毒月”、“惡月”,五月初五是九毒之首,所以這一天便流傳了許多驅邪、消毒和避疫的特殊習俗,如:插蒲子艾葉、喝雄黃酒、祭五瘟使者等。那麼端午節有什麼習俗呢?

  賽龍舟: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其實 ,“龍舟競渡”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遊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

  端午食粽: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 時人周處《岳陽風土記》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於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於粽裡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用粽子堆成樓台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鬆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