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台南縣31鄉鎮市 歷史、地名釋義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7-25 22:41:57  


 
  19. 善化鎮 

  善化鎮是“新化區九鄉鎮”之一,亦為此區的兩鎮之一(另一為新化鎮),位處曾文溪以南的嘉南平原地帶,東接大內鄉和山上鄉,南鄰新市鄉,西通安定鄉,北面則隔曾文溪與官田鄉和麻豆鎮為界,全鎮面積約有五十五平方公里,總戶數有一萬一千七百戶之譜,人口約在四萬二千之人間。 “善化”舊稱“目加溜灣”( Backoloan),係平埔族西拉雅系“目加溜灣社”的故地,故名,原意為“?牛厝”。

  此社與“新港社”、“麻豆社”和“蕭壟社”並稱為西拉雅系四大社,明鄭時期屬“天興縣善化里”之域 ;清初以前的舊志或作“目加喇員”、“目加灣社”、“嘉溜灣社”、“目茄洛灣”,康熙卅五年(一六九六年)高拱乾《台灣府志》始定稱作“目加溜灣社”。

  善化鎮在清朝時為台南府安平縣灣裡街,設“巡司”統轄。甲午戰爭割讓日本後,於一八九四年改劃為“曾文兵站司令部”管轄,分善化里東堡與西堡為行政管理區域。一八九五年本區劃歸於“曾文憲兵屯所”,同年實施民政制度,改為“台南縣灣裡辦物署”。

  一八九七年編入大目降辦物署,改為“灣裡辦務支署”,一八九九年實施街庄社制度,分善化里為東區與西區,設區長統轄。一九0二年實施地方制度,西區合併為“善化庄”,置庄役場。一九四0年升格為“善化街”,設街役場。一九四六年依據台灣省鄉鎮組織規程,改為善化鎮。 

  20. 新市鄉 

  新市鄉是“新化區九鄉鎮”之一,東鄰山上鄉,南隔鹽水溪與永康市相望,西接安定鄉,北臨善化鎮,全鄉面積約四七‧八平方公里,總戶數有九千戶之譜,人口約在三萬三千人之間。 “新市”是平埔族西拉雅系新港社(Sincan、Sinkan或Sinckan)的遷徙地,此社舊稱“赤崁社”(Saccccan), 原居現今台南市區,是西拉雅系四社中最早接受荷人教化的社群。 明鄭時期,漢人亦溯新港溪入墾此地,由於此地是山區和平原的交界,商賈往來頻繁,逐次集市成街,因市集位處新港社旁,且係稍晚才形成的新市集,故稱“新市”。

  清初,漢人已在此建立“新港庄”,初屬諸羅縣轄,雍正九年(一七三一年)改隸於台灣縣;一九二0年改稱“新市庄”,屬“台南州新化郡”轄,戰後據此改為“新市鄉”。

  21. 安定鄉

  安定鄉為“新化區九鄉鎮”之一,位處曾文溪以南的嘉南平原上,東與善化鎮、新市鄉為鄰,南邊和西邊分別與台南市安南區“和順寮”、長安里“新寮”為界,北則隔曾文溪與西港鄉相望,地形略呈“東北—西南”走向的長方形,全鄉面積約有卅一平方公里,總戶數有七、六00戶之譜,人口約在三萬人之間。

  荷蘭時期的安定鄉,為平埔族西拉雅系目加溜灣社“直加弄支社”之舊地,“直加弄”意為乾草港。明鄭時期,漢人沿台江內海在此地的犁頭標(今安定村領寄東邊)開拓港灣,後因台江陸浮,而失去港灣機能,康熙廿三年(1684)台灣歸清,本鄉隸屬諸羅縣安定里,光緒十四年(1888)改隸台南府安平縣;日治時期,一九二0年行政區域調整全台設五州二廳三市四十七郡,此鄉隸屬台南州新化郡稱安定庄,戰後(1945)翌年將安定庄改稱安定鄉。

  22. 山上鄉 

  山上鄉是“新化區九鄉鎮”之一,位處曾文溪新化分割台地的西麓,全境為曾文溪與菜寮溪所貫穿,地勢呈東高西低走勢,其東為丘陵地形,西側則屬嘉南平原;東境緊鄰玉井鄉、左鎮鄉,南邊為新化鎮,西境為新市鄉、善化鎮,北邊則隔曾文溪與大內鄉為界,全鄉面積約二七‧八平方公里,總戶數有二、四八0戶之譜,人口約在八,000人間。“山上鄉”並非“山上之鄉”,因位處新化台地西麓曾文溪掘鑿河階的高地上,遠望群山羅列,故稱“山仔嶺”,原為平埔族西拉雅系新港社的遷徙地,漢人入墾後於溪畔高地聚庄始稱“山仔頂”,清代屬諸羅縣“新化東里”;一九二0年改稱“山上庄”。

  一九四六年元月七日,台南縣政府成立後,改庄為鄉,一九四六年元月十八日,山上鄉鄉公所成立,乃以山上為鄉名。

  23. 玉井鄉

  玉井鄉是“新化區九鄉鎮”之一,與左鎮、南化和楠西等三鄉合稱此區“山區四鄉”,位處台南縣東方的中央山脈南段丘陵地帶,海拔一00公尺,地勢呈東南尖形、中央低凹平原的盆地地形,稱“玉井盆地”,東鄰南化鄉,南連左鎮鄉,西接大內鄉,北邊則與楠西鄉相交,曾文溪、後堀溪和後旦溪貫穿全境,是南橫公路、玉南公路、“台三線省道”與“東西快速道路”(台八十四線省道)交會的樞紐地帶,全鄉總面積為七六.四平方公里,戶籍數有四、八00戶之譜,人口數約在一七、000人間。 玉井舊稱“礁吧哖”,係西拉雅系“大滿亞族(Taivoan;大武壟)”(四社熟番)之一“大武壟社”屬社“礁吧哖社”的舊地,故名。“礁吧哖”為平埔語,原意為“蕃薯寮”。

  在台灣的抗日史上,要以發生在玉井盆地及附近山區的“礁吧哖事件”最為慘烈,主要領導人物是余清芳、江定和羅俊。一九一四年八月間三人於“西來庵”結盟抗日。藉重修台南“西來庵”為名廣收軍款及號召黨徒,余氏以“大明慈悲國大元帥”名義揭示驅日告示,一九一五年同志蘇東海於基隆乘日輪“大仁丸”準備到廈門時被捕,革命事洩,羅俊首先於嘉義“竹頭崎庄”被逮,余、江聞訊遁入“後堀仔”山區,於七月間攻打“甲仙埔支廳”及其派出所,襲殺日人卅餘人;八月火燒“南庄(南化)派出所”殲滅所有日警,史上稱“南庄事件”,隨即進據“?吧哖”(玉井)虎頭山,準備圍攻市街,時有一千餘人,但遭日軍警夾擊,死傷慘重,遂揮淚解散抗日軍,遁入山林逃亡;稍後,余清芳被捕,而江定亦在一九一六年四月間,接受台南御用士紳辛西淮、許廷光之勸降而結束此役。

  此役前後被捕二、二二九人,其中九0三人被判死刑,四六七人徒刑,餘八五九人則不知所終,史稱“礁吧哖事件”或“西來庵事件”,此為自光緒廿一年(一八九五年)以來的台人武裝抗日餘震,終告結束。 日治初期,“礁吧哖”原隸的“楠梓仙溪西里”,由“台南縣”轄域過渡到“台南廳”轄域,直至一九二0年地方制度改革,始以“礁吧哖”音近日語(Tamai)而改稱“玉井”,屬“台南州新化郡”所轄;戰後鄉名即沿此而來。

  24. 楠西鄉 
 
  楠西鄉是“新化區九鄉鎮”之一,與左鎮、南化和玉井等三鄉合稱此區“山區四鄉”,位處曾文溪上游大埔溪東畔的丘陵間,海拔九十二公尺,東接南化鄉,南鄰玉井鄉,西隔“烏山嶺”與六甲鄉、大內鄉為界,北面則以崇山峻嶺與東山鄉、嘉義縣大埔鄉接壤,曾文溪由北向西南貫穿鄉境,全鄉總面積一0九.六三公里,戶籍數有三、六00戶之譜,人口數約在一二、二00人間。
楠西鄉原名為“茄拔”,又稱茄拔山後,是四社熟番之原地,“茄拔”原意為木棉花,根據日本人伊能嘉矩著《台灣文化誌》一書中,記載:“木棉(斑芝樹),馬來語KABAS,而取名茄拔。”一九二0年又取“楠梓仙溪西里”一名中的兩字改名楠西庄,隸屬台南州新化郡,並設庄置庄役場。一九四五年,台灣光復改為楠西鄉。

  25. 南化鄉 

  南化鄉是“新化區九鄉鎮”之一,與左鎮、玉井和楠西等三鄉合稱此區“山區四鄉”,位處嘉南平原東部菜寮溪上游的溪谷中,全鄉大多為山丘,東面隔烏山與高雄縣三民鄉、甲仙鄉和杉林鄉為界,南面緊鄰高雄縣內門鄉和台南縣左鎮鄉,西面貼近玉井鄉和左鎮鄉,北側則以“三角南山”與嘉義縣大埔鄉接壤,“後堀溪”貫穿鄉境,其源頭為深山地帶,地勢險峻;全鄉總面積一七一.五二平方公里,是台南縣卅一鄉鎮市中土地面積最大者,但十分之七屬國有林地,總戶數有二、八00戶之譜,人口約在九、七00之人間。

  南化舊稱“南庄”,昔為崇山峻嶺之地,雍乾時期漢人入墾此地,漸聚成庄,清代劃設為“內新化南里”之境, 最慢在同治年間(十九世紀中葉)已形成“南庄街”;日治初期屬“台南府楠仔仙溪“?吧哖支廳南庄”,一九二0年地方制度改革,以“南”庄古為內新“化”南里之地,乃改稱為“南化庄”,屬“台南州新化郡”轄,戰後依此設為“南化鄉”。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相關專題: 台灣走親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