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奧爾良不堪一擊的主因是人禍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5-09-19 15:52:19  


  美國《時代》周刊9月12日一期發表文章,分析新奧爾良為何不堪一擊。文章主要論點如下:

  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開始對颶風襲擊後發回的第一批照片進行研,他們為所見的景象感到震驚。整座整座的島嶼盪然無存,海岸濕地支零破碎,薩爾弗港南邊的一個居民點無影無蹤。不堪沖擊而決口的大堤周圍到處都是一片片黑色的水塊。

  海洋學家納恩.沃克無奈地看著一張新奧爾良的衛星圖像說:“這個城市變成了澤國。”

  當然,新奧爾良過去也經常或多或少地被水淹。它地處一個平均低於海平面9英尺的凹地,龐恰特雷恩湖在北,密西西比河在南,墨西哥灣正對其門戶。在最好的正常情況下,要使這樣一個地方不進水都是令城市規劃者極其難辦的事。但新奧爾良的情況從來就不理想;該市是建在世界上一個最容易發生颶風的地區的中央。聖路易斯大學的地球和大氣科學家蒂莫西﹒庫斯基說:“從自然的角度來看新奧爾良希望成為一個湖。”很明顯,該城市已經如願以償。

  這就必然引出這樣一個問題:如果新奧爾良是如此危險的地方,那麼我們在那裡到底幹了什麼?或者說在危險的墨西哥灣,在從佛羅里達州到得克薩斯州的危險地帶我們幹了些什麼?浸水的土壤、不斷受到侵蝕的海岸線、以及說來就來的風暴,所有這一切使整個地區本來就岌岌可危,即便沒有人類的幹預。我們在那裡的開發程度越高,情況就越糟,我們蠶食了為大地補充淤泥的自然的河道和濕地,開採了支撐著地表的石油和其他地下資源。現在,專家警告說,由於溫室氣體使全球溫度上升,我們正在制造更多的破壞性更大的颶風,它們只消一擊就能毀滅一個城市。

  墨西哥灣地區的城市一直是潛在的危險地區,但它們同時也是金礦──不凍的天然良港,這種極好的地理位置使它們能穩獲往來於一條世界最重要的水路──密西西比河──的船只帶來的收益。此外還有大量海灣地區的產品,其中包括佔全美近30%的石油,20%的天然氣,還有全美第三大漁場。因此,很明顯──正如許多人已指出的那樣,即使新奧爾良徹底被毀,我們也必須在它的基礎上重建。

  使這次災難雪上加霜──慘重的生命損失──的因素是我們造成的人禍。如果說人類的活動使該地區容易受到像“卡特里娜”這樣的颶風襲擊的話,我們其實早就知道我們在墨西哥灣地區長期以來對環境造成的破壞。現在我們已經在為自己不計後果的行為付出代價,那麼我們準備如何補救?

  颶風常常光顧墨西哥灣,這早就是顯而易見的事實,但為何如此,則需要借助現代氣象學來解釋。颶風的運動需要多種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有旋風,它要在溫暖的海水與它上空較冷的氣流之間旋轉。墨西哥灣具備了所有這些因素,所以它的城鎮就經常遭到颶風的襲擊。

  地質條件則使情況變得更糟。墨西哥灣的土地又軟又濕,大部分由河流和周期性洪水的淤泥長期沉積而成,大水退去,淤泥仍在,而且越積越重,最終在其自身的重量下逐漸下沉。防止陸地完全下沉的唯一途徑是讓土壤在每一次洪水後補充淤泥。但人類的活動造成的結果恰恰相反,我們將新奧爾良圍起來,讓密西西比河改道,使它在這個城市外面流淌,實際阻斷了淤泥的補充。

  除了聽任不能得到補充的海岸濕地繼續下沉之外,這種做法最終將會把仍然存在的濕地統統消滅,海水越浸越深,導致有助水土保持的植被滅絕。隔絕了自然的洪水,也造成了墨西哥灣沿岸保護海岸的島嶼下沉。

  墨西哥灣繁忙的石油─天然氣工業也扮演了負面角色。從墨西哥灣地下抽取這些資源就像將一根吸管插入地下,吸出了所有的液體:吸取出來的恰恰是支撐著周圍地域的物質。一項研究發現,墨西哥灣濕地消失得最多的時期也正是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石油和天然氣開採最盛的時期。據信,休斯敦的下沉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這個原因。

  導致海岸下沉的因素比較清楚,但不太清楚的是全球變暖所起的作用。上升的氣溫使海水變暖,使冰蓋融化,這是不爭的事實。颶風似乎對氣候的變化更敏感,因為溫暖的海水是驅動風暴的燃料。

  但是,提出這樣的論點比較容易,要加以証明則比較困難。在1995年至1999年之間,大西洋共發生了記錄在案的33次颶風,“卡特里娜”或1992年的“安德魯”這樣破壞性極大的颶風還未包括在內。

  但是1991年至1994年卻是歷史上最平靜的時期。另外,雖然太平洋上的颶風和台風近年來在增加,但西南印度洋仍然穩定,而北印度洋地區實際在下降。麻省理工學院的大氣科學家克里﹒伊曼紐爾說:“這是一個仍未解決的問題,但從全球來說,我們尚未看到颶風發生頻率上升。”

  伊曼紐爾和另一些人認為,即使溫室效應使溫度上升沒有造成更多的颶風,它們也可能使發生的颶風威力更猛。伊曼紐爾對自20世紀中葉以來發生在北大西洋和西北太平洋上的大約4500次風暴進行了研究,發現在50年中風力平均增強了50%。這項研究的結果今夏發表在英國的《自然》周刊上。他幾乎毫不懷疑,這種變化與全球變暖有關。如果“卡特里娜”的威力稍弱一點,新奧爾良也許就是另一種命運,因為它的防洪堤只能抵御低於最高風力的風暴,而抗不住像“卡特里娜”這樣最強的颶風。

  當該市搖搖晃晃地站起身來,它的當務之急就是修復大堤。與修復人工屏障同等重要的是歸還自然的屏障──在城市周圍消失的起保護作用的濕地。在2000年,聯邦和州政府官員提出計劃,準備在今後30年裡撥款140億美元,用以恢復墨西哥灣地區的保護性濕地,但是迄今為止僅撥款5.4億美元。至於對付全球轉暖的措施,布什政府也一直抵制可能傷害能源工業或要求美國的車主作出犧牲的立法或全球條約。慘重的生命損失和修復被毀城市和港口所需要的數十億美元,充分暴露了這些政策的短視。

來源:參編   


    相關專題: 颶風“卡特里娜”重創美國南部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