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的能源以火力發電為主體。(中評社 資料照) |
然而,王信文說,台灣民進黨政府反對使用核能,可是在替代能源的推動卻屢遭挑戰。政府力推太陽能與風力作為核能退場後的主要支撐,然截至2024年底,光電裝置容量僅達原訂目標的約70%,風電案場則因土地爭議、廠商弊案及台灣技術接續不足,實際發電量遠落後預期,且季節性風速與用電需求往往錯峰而導致供電不穩。
他指出,更別提曾被規畫的地熱開發與跨海輸電方案,前者缺乏嚴謹儲層評估,後者因長距離傳輸損耗高、源頭國家電力不穩定而難以實現,顯示短、中、長期規畫多有漏洞。
對於燃氣發電成為接下來主要能源供應途徑,王信文表示,這會在經濟與安全上形成雙重隱患。台電公司在各個港口興建大型LNG儲氣槽、接收站,以因應燃氣機組大增,但儲槽若一旦事故爆炸,其災害程度不亞於核事故;加上高度仰賴國際採購,地緣政治若生變,台灣恐怕在數周內就面臨缺氣危機,從安全角度看並非理想解方。
在經濟方面,王信文指出,當前企業界對無煤、低碳能源的需求則更為迫切。2023年全球企業簽署的再生能源長期購電協議(PPA)總量達46 GW,較2022年成長12%,並在RE100倡議下,逾400家主要企業承諾於2050年前或更早實現100%再生電力,目前平均使用率已達53%,在全球範圍內,亞馬遜連續第4年位居企業PPA最大買家,簽訂8.8 GW合約,其次為Meta的3.1 GW,都突顯高科技產業對穩定低碳電力的高度依賴。
他表示,而台灣的能源結構以火力發電為主體,並不符合跨國企業對低碳能源的投資區位,招商引資將受到影響,此外,也會連帶導致台灣的本土業者在貿易上面臨更龐大的碳稅壓力。
王信文認為,台灣能源政策過於冒進,在替代能源未具備基載能力前即廢除核電,不僅使碳排放短期回升,也讓半導體等高耗電產業面臨成本居高不下與供電不穩的風險。若要避免政策急轉彎帶來的經濟與社會衝擊,他建議政府應重新評估退場時程,考量引進SMR等新興核能技術以填補基載缺口;同時,應完善再生能源審查機制、儲能與智慧電網佈局,並在化石燃料使用上納入風險緩釋方案,確保“能源安全”、“產業競爭力”及“減碳目標”三者並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