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提及,美國聯準會(Fed)主席鮑爾不願意降息,擔心會讓資金流出美國,就算降一碼,資金流出美國變慢,但美元還是弱勢格局。美國聯準會派出鷹派放消息,美元調降就會緩下來。
邱達生指出,新台幣不見得會升到25元,只有1990年代,新台幣曾經升到25元。那是在廣場協議之後,台灣出現產業結構調整,出口走向高科技,高科技產業後來越來越強。勞力密集產業沒有出路或是網外移,尋求更便宜的勞動力等成本。
若新台幣升到28元或是25元,台灣產業結構會怎麼改變?邱達生表示,沒有規模的產業經濟會危險,例如機械產業等。但是具備規模經濟就還好,像是電子業,但應不至於出現台版廣場協議。加上新台幣一直貶值,對美國也沒有好處,新台幣升值會有一個停止點。
他說,台灣出口到美國五大項產業,包括:資通訊、電子其他三項都很小,有基本金屬、電機產品與機械。基本金屬與電機產業可能還好,機械業現在比較擔心,汽車零組件也會擔心。而紡織業雖會擔心,但目前補貨補得差不多,就開始放無薪假,接下來訂單在觀望關稅談的如何。
他指出,紡織業的供應鏈比較長,都是幫國際大廠代工運動用品,貨補得差不多,現在還能撐著,未來若關稅過高,可能轉單到越南。雖然美國公佈對越南的關稅比台灣高,但未來越南與美國談判後,關稅可能會降低。加上越南成本比台灣低得多,台灣廠還是會往越南移。
邱達生表示,特朗普上來,提高關稅,但美國出口引擎要點燃沒有這麼快,特朗普希望大家來美國投資,但現在還沒有足夠出口市場,特朗普又說他又不要其他市場,是其他國家要美國市場。但要到美國投資,投入成本至今還是太高。
他也說,現在情況與1985年不太一樣,日本當時出口強勁與美國競爭,日本當時是美國勁敵。但是台灣現在不是,美國財政部寫的很清楚,疫情之後美國為了鞏固高科技供應鏈,大量跟台灣購買電子零組件,台灣對美國順差擴大,拜登時期財政報告就提出過,台灣不是美國競爭者,是提供美國供應鏈競爭者,台灣是鞏固美國企業鏈,台灣現在對美國的角色,不適合讓台幣變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