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領域的供應鏈更加錯綜複雜。他說明,中國大陸多年來建立起多層次的產業結構,許多關鍵電子和機械部件雖在國內生產,卻深植於全球供應網絡。例如許多半導體、通信及航空部件都環環相扣,難以輕易割裂。美國試圖重振本土高科技產業,但過去幾十年核心技術和工廠早已流向海外,重建完整產業鏈需要龐大投資與時間。面對這種局面,保持與中國的對話管道成了美國的現實選擇。
許文中提到,特別值得關注的是稀土材料的供應問題。全球每年約生產20萬噸高性能稀土礦產,其中約九成由中國供應。這些原料被廣泛應用在電動車、高科技和軍用裝備中。然而最近中國限制稀土出口,美國汽車廠的庫存快速見底,多數生產線面臨減產風險。這凸顯了美國對中國稀土資源的高度依賴,也推升了華府加速談判、緩解供應鏈風險的壓力。
與此同時,許文忠指出,中國自身具有強大的內需和產業實力,中國擁有龐大消費市場和完整供應鏈,加上政府推動科技自主與產業升級,經濟具備較高韌性。此外,中國透過RCEP、金磚與一帶一路等機制,加強了與亞洲、歐洲及其他新興市場的連結。這意味著,即便美國市場受限,中國企業也可將生產轉往其他友好市場,分散風險。他研判,這場貿易摩擦的調整陣痛期頂多3至5年,之後中國經濟將步入新的平衡。
換言之,許文忠說,中國面對貿易與關稅的問題,處置及轉型相對美國得宜,從長期發展來看,時間是站在中國一方,而非美國一方,這也是之所以特朗普要急著與習近平通話,並在通話過後立即安排第二輪關稅談判,美國急了,要儘快取得成果有助於安撫國內產業和市場的焦慮,同時穩住其全球經濟領導地位。對中國而言,恢復對話則是避免局勢失控、保障經濟穩定的理性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