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安倍回避戰爭罪責未提“不戰誓言”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8-16 13:58:30  


  中評社北京8月16日電/日本首相安倍晉三15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全國戰歿者追悼儀式”致辭,大談日本對世界的“貢獻”,卻打破將近20年的政治傳統,沒有像往屆首相那樣提及日本對亞洲鄰國的“加害責任”並表示反省,也沒有提及“堅持不交戰的承諾”。

  據北京日報綜合報道,當天,3名內閣大臣和大約190名國會議員參拜或委托代理人參拜靖國神社。中國、韓國等亞洲國家對此予以嚴厲譴責。中國外交部緊急召見日本駐華大使木寺昌人,向日方提出嚴正交涉,表示強烈抗議和嚴厲譴責。

  首次不提“加害責任”

  當天是日本第68個“終戰紀念日”、即二戰無條件投降68周年紀念。

  安倍在東京武道館舉行的“全國戰歿者追悼儀式”致辭,說日本將“謙虛面對歷史,把應當吸取的教訓銘記於心,為這個國家創造充滿希望的未來”。安倍強調,日本戰後一直遵循和平道路,“向各國和各地區伸出援手”,“我們將竭盡所能為世界的永久和平作出貢獻”。

  然而,安倍沒有提及日本作為侵略國的加害責任,也沒有提及堅持“不戰誓言”。

  自1994年村山富市以來,歷任日本首相均在“8.15”追悼儀式上提到日本“給亞洲國家人民造成巨大損失和痛苦”,表示“深刻反省”和“誠摯哀悼”。2007年出席“8.15”追悼儀式時,首次擔任首相的安倍就日本“給各國、尤其是亞洲民眾帶來的莫大損失和痛苦表示深刻反省,向犧牲人士表達哀悼”。

  安倍第二次出任首相後,沒有明言將完整繼承日本就侵略歷史道歉的“村山談話”。日本共同社說,安倍“8.15”致辭體現的歷史認識必將令中國、韓國更加不滿。

  再次上演“拜鬼”鬧劇

  東京武道館附近的靖國神社當天再次上演集體“拜鬼”鬧劇。安倍沒有參拜靖國神社,而是以自由民主黨黨首身份,自掏腰包,委托特別助理萩生田光一當天上午向靖國神社供奉“玉串料”、即祭祀費。

  部長級內閣官員中,國家公安委員長兼“綁架問題”擔當大臣古屋圭司、總務大臣新藤義孝當天上午參拜靖國神社,行政改革擔當大臣稻田朋美當天下午參拜。防衛省政務官佐藤正久也參拜了靖國神社。

  古屋以“國務大臣”名義參拜,妄稱參拜“純粹是國內議題”,反對其他國家批評或干涉。新藤辯解稱,他是以“私人身份”參拜,不應影響日本的對外關係。而安倍先前稱閣僚是否在“8.15”參拜是“個人自由”,實際上支持其他內閣大臣參拜。

  安倍內閣18名閣僚中,副首相兼財政大臣麻生太郎、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外交大臣岸田文雄等15人先前表示不會在“8.15”參拜。其中,文部科學大臣下村博文和復興擔當大臣根本匠已在早些時候參拜。

  包括跨黨派團體“大家都來參拜靖國神社國會議員會”成員在內,大約90名國會議員當天午前集體參拜靖國神社,包括自民黨政策調查會長高市早苗和青年局局長、前首相小泉純一郎之子小泉進次郎,最大在野黨民主黨參議院幹事長羽田雄一郎,第二大在野黨日本維新會共同黨首石原慎太郎和黨首代理平沼赳夫。

  “大家都來參拜靖國神社國會議員會”稱,共組織89名議員參拜,另有101名議員通過代理人參拜。今年4月靖國神社春季例行大祭期間,該團體組織168名議員集體參拜,為1989年有記錄以來最高。

  韓國執政黨新國家黨發言人閔炫珠表示,日本內閣成員特地選擇在韓國光復節當天前往靖國神社參拜,置對韓國的最低道義於不顧,對此韓國國民絕不會忘記。閔炫珠指出,日本的行為不僅針對韓國,也無視國際社會的擔憂和警告,如此深陷軍國主義陰魂的日本能否有未來,令人懷疑。
<nextpahe>
  緊急召見日駐華大使

  中方提出嚴正交涉

  就日本內閣成員參拜靖國神社,中國外交部副部長劉振民15日上午緊急召見日本駐華大使木寺昌人,向日方提出嚴正交涉,表示強烈抗議和嚴厲譴責。共同社說,因日方部長級官員參拜靖國神社而召見大使,是中方非常罕見的舉動。

  外交部發言人洪磊說,日本內閣成員參拜供奉有二戰甲級戰犯的靖國神社,是對歷史正義和人類良知的公然挑戰,嚴重傷害中國等亞洲受害國人民感情。

  洪磊說,靖國神社問題事關日本能否正確認識和對待日本軍國主義的對外侵略歷史,能否尊重中國等亞洲受害國人民的感情。日本當政者對靖國神社等歷史問題的態度事關中日關係的政治基礎。洪磊說,不管日本領導人以何種形式和身份參拜靖國神社,其實質都是企圖否認和美化日本軍國主義那段侵略歷史,繼而挑戰二戰結果和戰後國際秩序,必將遭到中國等亞洲國家和國際社會的堅決反對和同聲譴責。

  洪磊說,我願重申,日本只有正視歷史,以史為鑒,才能面向未來。我們敦促日本切實恪守深刻反省侵略歷史的表態和承諾,以實際行動取信於國際社會,否則日本同亞洲鄰國的關係就沒有未來。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