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識港話事:新選舉應打破老套路
http://www.CRNTT.com   2021-12-29 15:41:22


新選制下,香港的選舉走上了新道路。
新面孔,新勢力,都出現在當選名單中,香港政治也注入了一些新血。
  中評社香港12月29日電/香港識港網29日發表特邀評論員路易文章:【識港話事】新選舉應打破老套路,內容如下:

  立法會選舉落幕。從結果看,投票率處預期高位,新選制運行順暢,對抗政治消失,民粹議題絕跡,可謂完成了任務。新面孔,新勢力,都出現在當選名單中,香港政治也注入了一些新血。當然真正成功與否還要看議會工作的表現,按照當初的設計,選舉改革的目的初步達到了。

  但這場選舉過程中的種種現象依然告訴我們一個並不樂觀的事實:雖然一切都是新的,但套路還是老套路,我們還未開啟“優質政治”。

  首先,候選人的宣傳工作還是從前的味道:一隻旗,幾個義工,派宣傳單張。現場無人解說候選人政綱或回答市民提問,還是靠各自黨派的牌子競選。好像政綱不必多講,講多也沒用。不如把選擇簡化到例如“民建聯”VS“新民黨”,甚至藍色VS粉色這樣簡單最好。

  另外,很多候選人派宣傳材料依然優先派發實用物品,例如日曆等,政綱則次之,甚至不派。好像宣傳政綱不如用小恩小惠更能打動選民。

  實際上這是一種不尊重選民的做法,認為選民都是“單細胞生物”,沒有獨立思考能力。淡化原本最重要的政策方向、社會問題解決方案等內容,使選舉簡單化為拉幫結派,鄉黨之爭。這種狀態也許在以前黃藍對抗的狀態下是沒有辦法的辦法,但如今選舉制度改革後依然延續,只說明各政黨思維守舊,慣性過大,或者依然想停在舒適區,不願改變。

  同樣的思維也貫穿於拉票階段,各候選人仍然在用“XXX全力支持”的套路,即便是主打政策革新的新勢力候選人,最後也用了這個方法。候選人把本該論述政策、回應選民關注的時間,用來找人站台,越到臨近投票,講的內容越與政綱無關。本質上這是一種鄉黨文化的延續,屬於“鄉紳選誰我選誰”,“村長選誰我選誰”的模式,仍是非常原始的行為,未能提高選舉素質。

  第三,雖然各路候選人在辯論階段拋棄了以往的意識形態惡鬥,辯論議題回歸理性,但依然在搞“人身攻擊”。新界西北選區的選舉論壇中,周浩鼎突然狠批田北辰“二五仔”,“騎牆派”和“搞警察”,令人尷尬。在有資審會把關的情況下,既然田可以入局,就說明他符合候選人資格,無危害國家安全的行為。大家踏踏實實辯論各自的議題就好了,為什麼非要搞“扣帽子”、搞臭那一套?選舉改革就是要拋棄那一套,要君子之爭,你就偏偏要“孫子之爭”。這也說明一些政客仍沉浸在以前那種劣質選舉的思維下,怎麼提高選舉素質?

  然而,最後得票情況證明,周的戰術奏效了。可能就是這一條soundbite讓一些不了解政治但嫉惡如仇的民眾投了他一票。社會中“政治小白”永遠是多數,於是割“政治韭菜”的套路永遠奏效,那是不是未來就一直這樣割下去,不用進步了?

  第四,本屆選舉打出了多元化的理念。選舉委員會界別原本設計也是依靠社會賢達大公無私、超然的格局,選出社會最需要的、最有代表性的人進入立法會。港澳辦主任夏寶龍也在選前講話中點出本屆選舉中一些代表多元化的人物。然而,這些人物幾乎全軍覆沒。例如加入中國籍的“老外”,台灣出生的人士,巴士車長,註冊電工等都未入選。當選者還是以資深政客為主。

  民建聯今次選舉共取得19席,較2016年取得的12席增加,繼續成為議會最大黨。工聯會取得8席,與上一屆的5席比較也有增長。另外,一些老牌議員也轉戰選委會界別當選。等於蛋糕雖然做大了,但還是被傳統政黨、資深政客分掉了,說明政治利益仍然根深蒂固,政圈里仍然還是選“自己人”,這種狀態距離多元化的目標依然有很大距離。

  新選制下,香港的選舉走上了新道路,拋棄了過去以普選為目標的改革方向,為的是提高選舉質量,剔除民粹,打造優質政治。但如果換湯不換藥,大家都在新遊戲用老玩法,那改革的意義就大打折扣了。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