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軍捷(左一)在湖南常德與細菌戰罪行研究所所長陳致遠會面,香港抗戰歷史研究會顧問王利文研究員、譚元亨教授同行 |
中評社香港6月13日電(作者 吳軍捷)中國有個成語故事叫做:“曲突徙薪無恩澤,燋頭爛額為上客”,說的是古時有一戶人家建了一棟房子,鄰居和親友都前來祝賀,紛紛稱讚這房子造得好。主人聽了十分高興。但是有一位客人,卻誠心誠意地向主人說:“您家廚房裡的煙囪是從灶膛上端筆直通上去的,這樣,灶膛的火很容易飛出煙囪,落到房頂上引起火災。您最好改一改,在灶膛與煙囪之間加一段彎曲的通道。這樣就安全多了。”這個客人又說:“您在灶門前堆了那麼多的柴草,這樣也很危險,還是搬遠一點好。”主人聽了以後,認為這個客人是故意出他的洋相,心裡很不高興。過了幾天,這棟新房果然由於廚房的毛病起火了,左鄰右舍,齊心協力,拼命搶救,才把火撲滅了。主人為了酬謝幫忙救火的人,專門擺了酒席,並把被火燒得焦頭爛額的人請到上座入席。惟獨沒有請那位提出忠告的人。這就叫作:焦頭爛額座上賓,曲突徙薪無恩澤。
淸代思想家龔自珍說“欲知大道,必先為史。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這說明,了解歷史,方知世間的大道理,要使一個國家滅亡,首要方法就是要讓它的歷史觀消亡。現今香港一切紛爭的直接起因,就是相當數量的港人,尤其是青少年,不知道自己是從哪裡來的,香港經歷過幾多磨難才走到今天,當然,他們也不知道自己是中國國民,不會知道自己會走向哪裡?
如果我們現在還不實時去做好基礎教育,難免總要在面對次次新鮮次次甘的挑戰時,焦頭爛額地救火。而幫助香港新一代認識歷史的最好方法,是從香港的抗日戰爭入手。
日占香港的三年零八個月,實在是香港人集體記憶的最悲慘日子,香港抗日又是各政治力量的最大公約數,香港抗戰以其在二戰史上的獨特性,是香港寶貴的文化資產。香港過去卻未有一個政府敢於和善於運用,白白浪費了這個彌合分歧,推動香港前進的寶貴資源。
我們不要忘記,六七十年代香港人的愛國情懷是由保釣反日引發,陳毓祥是幾十年來為國犧牲的第一個香港人。萬里長城是一塊一塊磚壘起來的,民族意識是一點一點潛移默化的。以近現代史為主,以身邊看得見,摸得著的人物、史料、遺址,作媒介,才有感情的聯繫,不會堅離地。抗戰時期的無數故事仍在坊間流傳,用這個話題溝通上下幾代的關係,才可以強化真實的本土集體記憶,找出香港真實的核心價值。
有人說,歷史教育要抓住痛點,三年零八個月是不可忍受的歷史之痛,南石頭難民營,被日軍8604細菌部隊用作試驗品,當作蒼蠅、老鼠來殺害解剖的成千上萬港人,本來就是有血有肉,會喜怒哀樂的活潑生命,是我們的鄰居親戚,我們父母 、祖父母那一輩人。不認可他們的痛苦,讓萬千寃魂永遠無望地在夜空中徘徊,我們還有良知嗎? 百多年來,香港曾是內地各種動亂難民的避難之所,史上唯一一次,日軍占港,香港難民卻在屍骸無歸,亡靈流浪,素有慈悲為懷聲譽的港人,不予關注,實在對不起我們的列宗列祖,也無顔向後人交代。
(作者吳軍捷係香港抗戰歷史研究會會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