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會議現場(直播截圖) |
中評社香港11月30日電(記者 陸文煜)前日,香港城市大學公法與人權論壇和公共事務及法律研究中心共同主辦“香港特區25周年:回顧與展望”學術會議,邀請來自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從各自專業視角對香港特區過往經驗、教訓及未來前景作深入交流、研討與展望。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教授、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院長何俊志表示,從民間到部門之間的小組合作,到最後一個階段的中央主導,給未來的發展提供了一個指引,核心是小組部門之間的合作,是一個事實,也是發展的必然趨勢。
何俊志認為,國內的政府之間合作、國與國之間的合作已經產生出了非常豐富的理論模式,但一國之內的跨境合作,在已經實現了這麼多年的前提下,很遺憾並沒有貢獻出非常好的理論。前期研究,發現還是有不少學者已經在這方面做了不少的努力。比如說從靜態的角度來看,有的學者就已經提出了大灣區內部之間的粵港澳三地的政府之間的合作,它是一種異質性合作,那麼這麼多年也在發生變化,不同學者提煉出一些動態概念,有的認為是從夥伴到合夥人,有的認為是從科層制到網絡的合作,還有人進一步認為是從鬆散的網絡到緊密的網絡的合作,還有一些學者提出,這個地方的政府間合作已經從從行政區合作過渡到區域治理的模式,這些概括在很大程度上能夠反映三地的政府間合作的基本的趨勢,
何俊志提到,第二個視角更加超越,不僅僅看三地的政府之間的合作,在這種框架之下,中央的權威非常重要,也有一些學者試圖提出一些新的方向。有人認為,地方合作體現一種权威多层治理模型,另外一些學者認為這個地方的合作的推進模式,是纵横联动模式。這些經驗層面的概括,如果要從理論上做一個提升,其實就會發現前面概括的第一種模式,從本質上來講是一種區域主義的理論,在考慮政府合作的時候,其實很多的理論資源都來自於歐盟、來自歐盟的成員國家在合作過程當中的政府間主義,即各個前沿政府從自身的利益出發,然後進行理性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