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續寫中國“現代化轉型”的“十年變動”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11-02 21:45:05  


  中評社北京11月2日電/十六大以來的十年,在中國歷史的時序中只是一個細微的刻度,但在中國“現代化轉型”的進程中卻是一個銘刻很深的關節點。

  從很多人的感受上來講,面對這十年變動給自己社會生活帶來的衝擊,往往感受各異。這種個體化感受,未必能真實指稱這個時代的表征,但卻從一個側面深刻折射了這十年變動的幅度之大。

  在這個變動的時代,我們誰也不能超然物外。非典疫情、汶川玉樹地震、舟曲泥石流、國際金融危機,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蛟龍入海、神九上天……這十年間我們國家所面臨的大事、喜事、難事,莫不在社會公眾心中打上深深烙印,激蕩和淬煉著人們的心智與認知。

  與這種顯性的變動相比,隱性的變動所產生的變化,一時或微,歷久則著。經濟轉軌、社會轉型、思想轉化、文化轉變,回望十年前,多有滄桑。有人用新一輪“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來定位這十年的變動,但是如果我們把坐標建基於“現代化轉型”,那麼這十年的變動更顯其承前啟後的帶有戰略性的清晰定位。

  中國的“現代化轉型”是在被迫中斷自身歷史發展進程中開啟的。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降,中國的這種被動轉型經歷了無數次嘗試和失敗,又在前人的經驗和教訓中有所前行。然而,這種被動的因應所帶來的衝擊,凸顯出心理準備、理論準備、社會準備不足的諸多問題,難免在跌跌撞撞中前進,又陷入夢想與迷茫的雙重焦慮。

  而在歷史進入20世紀,中國“現代化轉型”相繼經歷辛亥革命終結兩千多年帝制、新民主主義革命締造新中國等重大轉折後,在歷史新時期開啟了全新的自主性轉型。改革開放由此奠定“現代化轉型”中的歷史地位,它的一個鮮明特征就是這種自主性。

  如果說,在改革開放初起時,這種自主性難免需要在“摸著石頭過河”、“殺出一條血路”的探索中開拓前路。那麼,在進入新世紀後,改革開放20餘年一路的探索與開辟,已然為當代中國前行奠定了堅實的心理基礎、理論基礎、社會基礎。正是在此基礎上,十年中國所繼續的“現代化轉型”,其自主與應對已今非昔比,日益凸顯其前瞻性、科學性、規律性。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