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十八大前瞻:中國以更加主動的姿態融入世界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11-02 10:00:49  


  中評社北京11月2日電/新華社報道,55歲的史蒂夫.庫裡克教授(中文名:顧力行)出生在美國堪薩斯州的一個農場,已在上海生活近20年。經歷中國改革開放變遷的他,如今正在中國從事跨文化價值觀與身份認同研究。

  “鄧小平的南方談話,對我而言是一個‘分水嶺’。”這之前,顧力行在台灣、大陸進行了多年中文學習。“我一直在‘準備認識中國’。”

  1992年,鄧小平南方之行促進了中國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1993年起顧力行和德籍夫人一起來到上海。原本只設想在這裡工作生活三四年,然後回歐洲或美國,沒想到從此就沒有離開。

  那之後,上海的工廠開始遷往郊區,市區的大樓越蓋越高,更多外國人和外地人遷入上海,多元文化碰撞顯現。短短數年間,上海一躍成為“東方曼哈頓”“世界新焦點”。

  在顧力行看來,中國社會更多的變化發生在新世紀之後,中國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成功舉辦了奧運會和世博會,體育界出現了姚明、李娜,宇航員進入太空,屢屢主辦大型國際賽事和藝術節等。

  通過改革開放,許多惠及百姓的重大變化也發生了:工業反哺農業,取消農業稅,徹底改變了中國數千年“皇糧國稅”的歷史;從“九年義務教育”到“兩免一補”“營養午餐”,惠及全國上億中小學生;織就世界最大的全民醫保網,以及覆蓋城鄉的養老保險網,逐步實現“病有所醫、老有所養”……

  2008年汶川地震後,經過重建,6個重災區經濟總量較震前翻了數倍。這一幕也讓不少來訪的外國友人驚嘆。

  顧力行評價:“中國人開始變得更加自信,也更加在乎外界評價;與此同時,對於自我以及未來道路有了更清醒的認識。” 

  去年1月17日開始,《中國國家形象片——人物篇》以每小時15次、每天300次的頻率在美國紐約時報廣場的電子顯示屏播出,吸引了世界目光。

  在走向復興的道路上,中國以更加主動的姿態融入世界,為自身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也通過自身發展為世界提供更多機遇。

  東盟秘書長素林清楚記得,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過程中,中國“人民幣不貶值”的承諾,為亞太乃至全球經濟體的穩定,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幫助亞洲國家安全度過那場危機。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過程中,中國又屢屢出手,與美國、歐盟等攜手抵禦全球金融危機。近年來,中國還與印度、巴西、俄羅斯等新興國家一道,通過增強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區域經濟合作組織等領域的話語權,力求改變全球經濟發展不平衡造成的“全球分配不公”狀況。

  在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中國是派遣維和人員最多的國家,贏得了國際組織和駐在國政府、民眾的積極評價。
   
  “孔子學院”“孫楊”等新的“中國符號”,正在成為“長城”“功夫”“李小龍”等外國人眼中傳統中國元素之後的新亮點。

  儘管中國通過“軟實力”的展示,主動與國際話語體系對話,但西方一些人依然以其固有意識形態看待中國,“傲慢與偏見”仍舊存在,“有色眼鏡”未曾摘下,“中國威脅論”餘音未了。中國國家形象傳播仍在西方主流話語體系中處於“弱勢”。

  當世界經濟舞台上屢現“中國奇跡”的同時,文化中國的形象還不夠清晰,中西文化交流依然嚴重“入超”,世界對中國文化的“誤讀”屢屢發生;當有著數千年文明史的中國致力向外傳遞天人合一、仁愛慈悲、熱愛和平、崇尚和諧的民族文化內涵時,少數中國公民海外旅遊時的一些陋習,損害了中國“禮儀之邦”的形象;當中國人以更開放透明的態度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的時候,文化差異、話語方式、傳播載體等因素的限制,使得傳播力和影響力還不夠強……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經濟發展創造了奇跡,社會取得了巨大進步,但一些方面仍需完善,公民文明素養、文明程度也有待提升。”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表示,希望十八大召開以後,進一步構建一個凝聚廣泛社會共識、具有更大號召力的價值體系,引領中國走過改革開放的深水區,同時向國際社會展示一個更加全面、積極的國家形象。

  中共十八大將開啟新的歷史,這是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鬥目標最為關鍵的階段。人們期待,中國將通過自我審視與不斷發展完善,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繼續和平崛起,全面提升在世界經濟、政治以及文化等領域的影響力,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