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紀欣 |
中評社北京6月9日電(記者 海涵整理報導)《觀察》雜誌發行人紀欣日前在第二屆“攜手圓夢——兩岸同胞交流研討活動”上表示,台灣之所以會走上分離主義道路,除受島內外“台獨”分子的鼓動以及外部勢力的干預之外,過去30多年來的“去中國化”及“文化台獨”,也是關鍵原因。及早將歷史教育撥亂反正、正本清源,才能讓年輕人認同自己是中國人,從理性及感性上堅定反對“台獨”。從主客觀、內外在因素看來,徹底解決台灣問題、實現國家完全統一的步伐有加快的必要。
“1979年4月,在美國留學的我,一獲知有機會到大陸,就立即從洛杉磯動身,經紐約、日內瓦、加爾各答,飛越喜馬拉雅山,到達北京,旅程約50個小時,但因心情激動興奮,一點不感覺辛苦。那次旅行讓我立志,要在有生之年,看到國家富強、兩岸統一。”紀欣說,43年後的今天,兩岸開放交流已35年,曾有一千萬人次每年來往於兩岸間,從台北到北京直航僅需三小時,甚至有人稱“金廈一日生活圈”。但2016年以來,民進黨對兩岸交流設置了諸多不合理的限制,加上防疫隔離措施,兩岸全方位的交流受阻,對兩岸關係融合發展產生了不利影響。不過,疫情總會過去,我們得未雨綢繆,作好準備,迎接新時代兩岸大交流的來臨,也應設法排除民進黨所設置的不當障礙。
紀欣表示,今日資訊無遠弗屆,但在台灣,幾乎所有電視台、新傳媒、紙媒都已“綠”化,民眾每日所見所聞,皆是民進黨的大內宣、綠營名嘴的“親美反中”謬論。另外,一些西方媒體大肆美化西方價值,誤導民眾以為“西方民主是普世價值”、“美台關係堅若磐石”。“非主流”的意見只能在臉書、群組、視頻上流傳,影響力有限。如何突破綠媒當道的現況,擴大自己的宣傳管道,對遏制“台獨”、扭轉民意至為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