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漢字聽寫節目走紅 深藏“中國夢”?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11-14 11:52:23


 
  “語言文字夢”和“漢字危機”

  嚴肅也好,娛樂也罷,漢字類節目共同的“宗旨”是“體現漢字之美”、“傳承中華文化”,重新喚起人們對漢語的熱情。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節目的“宗旨和意義”中就有“漢字是中華文明最燦爛的瑰寶之一,是中國貢獻於人類文明的第五大發明”的說法。

  《漢字英雄》製作人馬東此前也曾對媒體說,他們希望提高當下電視節目的內容深度,《漢字英雄》這檔節目關注青少年對漢字知識與文化傳統的認知,旨在體現漢字之美,而這一切都基於中國人對漢字的感情。馬東目前是愛奇藝的首席內容官,此前他曾是中央電視台的節目主持人。

  早在2012年12月,南方周末版“漢字英雄”在東方衛視播出,也正是以“中國夢”形式出現。

  教育部副部長、國家語委主任李衛紅在前不久的首屆中國漢字書寫和傳承高峰論壇上也曾說:“增強國家語言實力,提高國民語言能力,構建和諧語言生活,是語言文字夢的重要內容,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面是“語言文字夢”的主旋律,另一面是《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播出後,引發的對“漢字危機”、“文化危機”的擔憂,甚至出現了一些相當激烈的言論。前教育部新聞發言人王旭明就在自己的微博發起了一次運動,呼籲取消小學英語課,增加國學教育。他經常在自己的微博上呼籲,解放孩子,救救國學和漢語。他在新浪微博有約180萬粉絲。

  《光明日報》署名賈宇的文章《“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引發文化思考》中,則援引了多位語言專家有關“漢語危機”的言論,如中國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學部委員江藍生的“一段時間以來,我們對外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理解發生了一些扭曲。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對漢語,對中國歷史、中國文化的忽視和輕視”;以及南京師範大學教授、漢語言文學博士後酈波的“從新文化運動以來有好幾次漢字危機……世界歷史上所有文明的衰亡都伴隨著它們文字的消亡,伴隨著對母語情感的淡化,這是文化層面的危機”。

  不過,海外媒體如《華爾街日報》則指出了這一類“文化危機”所存在的一個悖論:這些在聽寫中出現的漢字都是簡體字。而如今的簡體字是上世紀50年代為了提高識字率而定的官方書面文字。該報道同時指出,“普通話一直是中國政府團結各族人民的戰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這個幅員遼闊的國家……來自中國各少數民族的參賽選手還參加了民族服裝的展示,凸顯中國語言將國家團結起來的理念”。

  “拯救危機不是一個電視節目的事。”央視熱播節目《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總導演關正文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當下有關節目所引發的“漢字危機”、“文化危機”,他“由衷不這麼看”。在他的設想裡,《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應該像美國的全國拼寫大賽那樣成為全民參與的、對國家文化認同的遊戲。

  “老在常用詞打轉,不覺得對我們的文化很不尊重嗎?”

時代週報:《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第一屆已經結束,目前有關第二屆的選拔工作已經開始,能否請你談談下一屆的情況?

  關正文:下一屆還是以學校為單位來參賽,教育部、國家語委已經給各省都發了通知,我們也馬上會做一個參賽指南的細則—還是以學校的名義來參賽,但是所有適齡的學生都應該有參與體驗的機會,同時一定是要各級各類的學校,他們都需要通過競爭最終才能獲得代表他們省參加全國比賽的資格。

  今年第一屆相當程度上是一個實驗的階段。我們一直特別強調今年這個節目是一個實驗,總結很多教訓,發現很多沒有想到的問題。今年的影響力實際上也是實驗階段的影響力,我們非常有信心明年的影響力要大得多。

  我們的選手會是真正從各地通過廣泛的競賽和參與選出來的選手,他們的優秀程度、代表性,各地群眾內心情感的牽掛,我相信下一屆都會遠遠超過今年。按教育部的統計,在校的初中生有6000萬,初二以上的是幾千萬的一個數量。

  時代週報:針對這一屆《漢字聽寫大會》,有著一種爭議是“生僻字”多。有些人會覺得節目中出現的很多“生僻字”已經很少在生活中用,有些冷門。

  關正文:我這麼回答這個問題吧。首先,一個語言的優美程度,一個民族所掌握的語言能力,都是通過語言表義的豐富性來體現的。語言對於這種精細的差別的表現,它的精確性、豐富性,事實上是表現了這種語言是否成熟、是否優美最重要的標誌。日常語言只能用到我們博大的中國漢語中很小的一部分,但我們千萬不能把我們優美的語言直接簡化成日常使用的語言,因為那樣會使我們的語言失去美感,就像我們現在的社會,浮躁、特別強調效用,就像快餐一樣,文化也成了快餐文化。

  實際上,有很多人提出這種置疑的時候,沒有真正去理解文化應該具有怎樣的寬度和厚度。在理解、感受語言之美的時候,應該形成一種什麼樣正確的價值觀。而不是簡單地說,你怎麼不考常用的、跟我們生活相關的詞匯啊?生活中總共就用不了多少詞,大家老在生活中常用詞打轉,你不覺得對我們的民族文化是一個很不尊重的事嗎?

  時代週報:但過多的“生僻字”的考核,尤其是在央視這樣的平台播出,會不會不利於漢語的推廣?上世紀50年代為了提高識字率,我國定了簡體字為官方語言。現在以這個節目來向世界推廣漢語,會不會形成“漢語很難”的負面印象?

  關正文:這事也是一個掩耳盜鈴的事。當我們需要漢字博大精深的時候,我們就說我們有五千年的造字史,我們有五萬六千個漢字;當我們需要讓人感覺到容易的時候,我們就說其實你學到兩千個就行了。這是針對不同對象的表述。

  中學畢業的時候有3000個字,這是國家語委規定的或者經過專家論證的,你有3000個掌握的詞匯量就可以應對日常的交流。但是我們日常的交流跟優美的交流,跟高水平的交流,跟文化繼承之間是天壤之別。一個老外,可以只學會“你好”、“吃了嗎”就行了,但他要熱愛中國文化,他必然會知道中國漢字多了去了。用這種掩耳盜鈴的方式說我們中國漢字其實特容易,你記住幾百個就能通漢語—這有意思嗎?漢語的推廣水平,分不同的層級,真正的不是以漢語為母語的老外要對漢語有深入的研究,他就得研究更高級的漢語,他就得能讀古文吧。你非得拿兒歌跟老外說看我們漢語多容易,這是很荒誕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