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透視梁小斌住院:反思中國當代詩人生存窘境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3-11-27 11:21:05


這十年,歐陽江河如同一座沉寂的火山一樣存在。
 
  下海難游泳,上岸沒人脈

  其實,不僅中國詩人謀生艱難,全世界詩人境況都差不多,即使是發達國家,如美國、日本等,也很難找到一位真正的全職詩人。

  在現代印刷術普及前,寫作僅僅是愛好,而非職業,印刷術將創作的權利從貴族小圈子中解放出來,讓平民也有機會靠寫作才華過上自由、富裕和名譽的生活。可遺憾的是,詩歌文體與印刷術不易緊密結合。

  詩歌語言較概括,對不同圈子的人來說,能從中獲得的信息量太少,此外,詩歌寫作門檻相對較低(俄羅斯人說“每一篇樹葉都有20位詩人在寫詩”),生產量大,且質量標準模糊,造成市場傾斜,故“劣幣驅除良幣”的現象比比皆是。

  比如余光中的《鄉愁》藝術成就不高,可在公眾眼中,卻成了他的“代表作”。再比如,建國以來作品銷量最大的詩人是汪國真,“順口溜”竟遠超北島、顧城等大師級詩人。

  市場化失敗,決定了詩歌只能按等級社會中的傳統方式來運作,即:寫詩本身無法盈利,但可以將其兌換成影響力,再把這些影響力變現。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中國詩歌之所以出現井噴現象,創作更自由固然是一個原因,但當時這個兌現鏈條相對完整,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但,現代社會越來越扁平化,等級間藩籬被漸次拆除,在今天,芙蓉姐姐、鳳姐等的影響力比普通詩人要大得多,從而壓縮了後者的生存空間。

  詩人們錯過了上岸潮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社會發生深刻變化,出現了“餓死詩人”的聲音。

  在此之前,中國詩人的職業身份主要是四種:一是體制內專業詩人,二是各國營單位員工,收入不高,生活相對安定;三是校園兼職詩人;四是流浪詩人。

  在市場大潮衝擊下,這幾種職業的誘惑力迅速下降,大批詩人投身商海,以從事出版業的為多,比較成功的有李亞偉、萬夏、楚塵、沈浩波、葉匡政等。

  出版業制度環境差,導致市場不規範,盜版、欠款等行為泛濫,真正成功者鳳毛麟角。

  1995年以後,隨著各大學待遇猛增,當年下海的學者們紛紛回歸,出現了一個“上岸潮”,遺憾的是,絕大多數詩人沒能把握住這個機會。

  一方面,“上岸”需要人脈資源,非詩人所長,另一方面,詩歌不算專業,大學能提供的教職極少。

  不適應市場,又無法“上岸”,詩人們不得不在詩與生活間痛苦抉擇。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