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麥家:莫言獲諾獎帶動我走紅海外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08-21 16:53:15


 
  對此,林恪一開始以為這只是一兩個評論家的見解,經過海量的閱讀之後,他發現這竟然是西方評論家對中國小說的普遍觀感,也反映了中西方作者在小說創作上不同的習慣。“西方的讀者和中國讀者都有屬於他們自己的閱讀傳統,”林恪表示,有一些外國讀者在閱讀中國小說的時候是會失望,甚至造成一些誤解。

  林恪回憶說,他曾經把錢鐘書的《圍城》和《紅樓夢》翻譯成荷蘭語。回憶起翻譯過程,林恪說困難重重。“我和兩個同事一起翻譯,一個是平時專注翻譯詩歌的學者,另外一個比較熟悉中國歷史背景。我們覺得詩詞是最困難的,我們只翻了一半,還多次討論其中的問題。翻譯過程中我們還是對《紅樓夢》的人物故事有一些憂慮,我們一邊翻譯,一邊擔心,出來以後讀者會覺得怎麼樣,還是會擔心其中的文化隔閡。”

  對策

  亟待形成文化的深入對話機制

  麥家的作品《解密》在西班牙上市20天,就榮登暢銷書榜的第二名,文學類書籍的第一名。對於這樣的成功,《中國新聞周刊》執行主編蔡崇達歸結於“麥家的寫作回到了中國文學的本質”。

  國際著名版權代理商托筆·伊迪曾經透露過一組很重要的數字:在1979年到2012年,英語文學被翻譯的次數達到126萬次,被翻譯成各個國家各種語言,中國被翻譯的是1.4萬本次,這就意味著中國文學跟國際交接的次數,不到英語文學的一百分之一,這當中真正獲得成功的更是特別少。林恪表示:“麥加的《解密》能夠讓西方讀者接受,是其中一個成功的例子,這本書雖然有零碎的內容,但總體講得很清楚,能夠為西方讀者所接受。”

  麥家認為,中國作家和中國文學要真正走向海外,還是要形成一種機制和秩序,他的成功更多是靠運氣。“其實中國像《解密》這樣優秀的作品很多很多,我有幸在海外被他們認識,但中國還有很多作家比我優秀。如果要說到我有什麼必然成功的,我覺得還是我寫了很獨特的小說,並且我的作品沒有非常強的地域感,同時我塑造了非常鮮明的人物。”麥家說。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