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北京向內蒙古轉移200多項高新技術成果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07-04 10:16:46


  中評社北京7月4日電/位於內蒙古錫林郭勒盟西烏旗,由京能集團、華潤集團聯合建造的五間房火電機組及交流線路電源點項目將於2017年建成投產。把“北煤南運”變成“北電南送”,真正實現“煤從空中走”。

  北京和內蒙古的對口幫扶合作由來已久,迄今已達20年。1996年黨中央、國務院作出開展東西扶貧協作的重大決策,京蒙兩地建立對口幫扶關係。2010年雙方簽署經濟社會合作框架協議,合作的廣度和深度得到空前擴展。近年來,京蒙合作已經從單純多口幫扶向區域全面合作互助共贏轉變。

  “十二五”以來,京蒙雙方在農牧業、能源、交通、旅遊等多個領域開展合作,取得了全方位突破。內蒙古共引進北京市合作項目1930多個,京能、京東方、北控、首創等一大批北京企業項目相繼落戶內蒙古,到位資金5600多億元人民幣,北京已成為內蒙古第一大投資來源地。

  京蒙合作互助共贏,科技合作率先起步。在北京掛職幹部團隊和當地幹部群眾的共同努力下,北京市科委“首都科技條件平台京蒙合作站”在內蒙古落戶,“成果轉化對接與技術轉移轉讓綠色通道”在內蒙古建成,“科技管理、人才交流與科技教育培訓機制”在內蒙古落地運行,“京蒙高科技孵化器”成為兩地政府科技合作的標誌性工程。

  五年來北京向內蒙古轉移了200多項高新技術成果。特別是農業科技領域,北京現代農業科技創新服務聯盟為內蒙古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源源不斷地輸入科技成果。

  “北京模式”助力“精准扶貧”

  在烏蘭察布市察右前旗,一座國際一流的現代化全自動薯條加工廠特別引人注目。這是北京凱達恒業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投資5億元與察右前旗政府合作建成的,同時將北京凱達公司多年來的科學技術和先進智能生產設備引進內蒙古。

  這條全自動薯條加工生產線,在技術水平、裝備智能化和未來發展潛力上都處於國內領軍地位、部分領域處於世界領先水平,推動烏蘭察布市乃至整個內蒙古的馬鈴薯加工產業的發展。為“中國薯都”烏蘭察布延長了土豆產業鏈條。該加工廠也帶動當地農民訂單種植土豆5萬畝,解決就業400人。

  參與促成這家北京企業在烏蘭察布設立薯條加工廠的北京掛職幹部、內蒙古科技廳廳長助理李志軍說,這還得感謝“首都科技條件平台京蒙合作站”。他說,2013年,京蒙聯合共建了“首都科技條件平台京蒙合作站”,依托該合作站信息系統,北京企業的受理需求、對接資源、暢通渠道、服務區域間各創新主體的發展,以及北京專家、學者、科技企業等等信息,一目了然,大大加速了首都的科技資源與內蒙古企業需求對接。這個合作站是北京探索出的科技資源開放共享和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北京模式”在內蒙古的實踐,使得內蒙古企業在科技資源共享上與北京實現了“同城待遇”。

  北京市掛職幹部、內蒙古自治區黨委組織部人才工作處副處長向傳傑說,2010年以來,北京市累計選派三批次129名幹部到內蒙古掛職鍛煉,重點分布在赤峰市和烏蘭察布市一些貧困旗縣,致力於“精准扶貧”。這些幹部幹實事、促合作、傳理念、建機制,以契合發展的務實舉措搭建合作平台,以主題鮮明的智力支持提升內生能力,受到了當地政府和周圍群眾的認可和尊重,創造了更大的經濟社會效益。

  北京高科技讓“煤從空中走”

  走進錫林郭勒盟西烏旗京能五間房循環經濟煤電基地,這裡空氣清新,綠樹成蔭,井然有序。不是想象中的“黑、粗、散”,而是所見所聞的“綠、強、優”,可謂一道北疆亮麗的風景線。

  記者看到,圍繞錫盟至山東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輸變電工程,這裡正在建設華潤五間房2×66萬千瓦火電機組和京能集團五間房2×66萬千瓦火電機組交流線路電源點項目。幾座高達30多米的機組設施正在緊張施工中。在藍天白雲下,氣勢恢宏。該項目依托高新技術,充分利用錫盟豐富的煤炭資源,將實現就地轉化煤,變輸煤為輸電,按計劃,2017年機組就能投產發電。把“北煤南運”變成“北電南送”,真正實現“煤從空中走”。

  北京能源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簡稱京能集團)是北京市政府出資設立的國有獨資公司。目前,集團電力裝機1840萬千瓦,確保了首都經濟社會發展的能源要求。2014年,錫林郭勒盟與京能集團簽訂合作協議,支持京能集團在錫盟投資建設2台660MW超超臨界空冷機組,通過錫盟煤電基地交流特高壓通道外送。

  項目選用了目前國內成熟的高效超超臨界空冷機組技術,減小機組供電煤耗;採用煙氣提水工藝,實現生產用水零補充。這兩項指標既低於國家標準,又低於水資源匱乏的錫盟地區要求。

  內蒙古已經成為北京最大的電力供應基地,保障北京40%以上的電力需求。截至目前,京蒙合作的已投產、在建和擬開工能源項目共15項,總投資1417多億元。

  變劣勢為優勢 讓黃沙成“黃金”

  內蒙古的東南部,橫臥著一條巨蟒般的大沙漠,這就是我國四大沙地之一科爾沁沙地。通遼市奈曼旗白音他拉園區就坐落在這片古老的沙漠腹地。然而,走進奈曼旗白音他拉園區,在浩瀚的沙漠中,一處處稻田星羅棋布,綠意盎然;一排排綠樹搖曳生姿,隨風擺動。原來這是仁創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在奈曼旗建設的生態砂產業園。

  仁創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是北京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的一家集科工貿於一體的國家級創新型企業,擁有“矽砂資源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發平台,專業致力於砂產業開發,30多年來,仁創人圍繞著沙漠矽砂資源化利用研究,已成功自主創新開發出300多項原創性發明成果,自主產業化應用於“以砂增油”、“以砂興水”、“以砂建築”、“以砂興農”、“以砂治沙”等七大領域,開創出一個以用沙為標誌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砂產業。

  仁創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砂產業中,“以砂增油”支柱產業就是率先在奈曼旗實現產業化生產的,供應給大慶、吉林等多家油田。目前,該公司擁有年產10萬噸擦洗砂生產線1條,年產3萬噸覆膜砂生產線2條和年產2萬噸孚盛砂生產線3條,用於生產擦洗砂以及以風積沙為原料的高新技術產品——精密鑄造用“覆膜砂”與石油開採用“孚盛砂”。

  隨著該公司透氣防滲砂替代膜襯沙漠水稻的實驗成功,公司決定大力投資沙漠農業,並以“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方式推進發展,實現“規模化、集約化、信息化、標準化和品牌化”五化同步,以及“農、林、牧、副、漁、游”六位一體,打造“一二三產”聯動的百萬畝規模的現代高科技沙漠大農業示範區。

  奈曼旗沙地面積占全旗面積的62%,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旗。這裡矽砂資源儲量大、品相高、質量好、易開採,仁創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等砂產業入駐,使沙漠變廢為寶,實現了讓黃沙變成“黃金”。目前,全旗用沙企業達到28家,年吃沙、用沙50萬噸,還田200畝,年產值近15億元。

  (來源:中國網)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