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月23日電/伴隨著發病率和死亡率的不斷增加,中國癌症治療面臨嚴峻的挑戰。
近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中國外商投資企業協會藥品研製和開發行業委員會(以下簡稱RDPAC)獲得的數據顯示,中國治療癌症新藥的可及性遠不如美國和英國等發達國家。統計數據顯示,在2010~ 2014年上市的49種癌症新藥中,只有6種在中國上市供患者使用。同時,在中國進行的與癌症相關的臨床實驗研究項目數量不到美國的1/5。
羅氏制藥中國醫學部副總裁張方直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藥品上市不同於汽車工業或者電腦產業,製造出來就可以上市,而是一個複雜的過程。一方面,以前國內僅臨床試驗審批就需要30個月左右,去年縮短到8~10個月;另一方面,除了臨床試驗以外,新藥研發還需接受政府管理、倫理委員會等審批環節,而醫生也不一定願意抽出時間來投入到新藥研發的臨床試驗上。
●結直腸癌和食管癌就診負擔最重
記者從RDPAC獲得的數據顯示,根據《2015中國癌症統計》估算,2015年的新發癌症病例達到429萬例,占全球新發病例的20%,死亡為281萬例。
“癌症已經成為影響人們生活的一項重大疾病。”RDPAC執行總裁狄思傑指出,癌症已經是中國社會一項重大的醫藥負擔。
RDPAC發布的報告中提到,最新研究報告顯示,結直腸癌和食管癌在中國城市地區的人均就診負擔最重,大約為1萬美元,肺癌和胃癌患者的負擔次之,大約為9900美元,肝癌和乳腺癌的人均就診支出約為8500美元。
“這些數字是什麼概念?這個負擔是非常巨大的。”知名肺癌治療專家、廣東省人民醫院副院長吳一龍直言。據統計,就全國來說,一個家庭平均一年的支出費用是8500美元,如果有人得了肺癌,就意味著這個家庭一年的總支出沒有了。
負責四川區域銷售的國內藥企人士李彬(化名)向記者透露,進口藥能提高患者的生存期,國內又沒有其他替代藥品,價格自然高。以一種對胃腸間質瘤、白血病非常有效的分子靶向藥為例,一盒120粒2.4萬元,能吃1個月。儘管這款進口藥已經在部分省份納入醫保,但患者手術後得吃1年或3年,算下來費用也不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