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中國16月建海南發射場 國外專家預言需3年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2-23 12:23:26


  中評社北京2月23日電/春節前夕,當記者見到總裝某安裝總隊高級工程師李建平時,他正躺在病床上。

  前不久,忙碌在海南航天發射場建設工地的他,左手突然失去知覺。和普通人不同,李建平是左撇子:“右手沒有都行,缺了左手啥也幹不了。”

  這些年,李建平用他的左手,將一張張航天工程藍圖變為現實,參與建設了我國酒泉、太原、西昌、海南四大航天發射場。

  病因是啥?回北京一查,頸椎病變壓迫神經導致左手失去知覺,必須手術。

  如今剛做完手術,李建平就閑不住了。護士介紹:“他每天早上5點半就醒,不是看報就是鍛煉。”

  5點半,這是他在海南航天發射場工地上的起床時間。“喚醒自己的,不是鬧鈴是使命。”只要在工地,他總是一大清早爬起來,籌劃安排一天的施工事項。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幸運。”李建平對記者說,自己很幸運——趕上了中國航天發展的好時代。

  1989年,該安裝總隊出征大涼山,建設當時我國最大的航天發射塔。中隊長李建平帶領戰友進行安裝作業。施工遇到攔路虎——需要把兩根鋼梁運到發射塔基上,鋼梁每根重130噸,距離400多米,還要過一座橋。

  當時,沒有大型吊車,沒有拖車,他們只能靠原始設備在泥濘的路上倒運。大家挑燈夜戰,揮汗如雨……

  此前,建造同等規模的發射陣地,美國用了19個月,法國用了29個月。國外航天專家預言,中國至少要用3年,李建平和戰友們最終只用了16個月。

  發射塔建成了,但必須要經受火箭發射的實戰考驗。

  緊張的時刻到來了——1990年7月16日9時,一聲巨響,火箭呼嘯升空,發射塔巍然屹立!距離塔架600米處,李建平注視著這一幕。他回憶:“當時激動得心臟差點跳出了嗓子眼兒。”

  那年,李建平和戰友獲得國家建築行業最高榮譽“魯班獎”,這是軍隊建築行業首次獲此殊榮。

  建塔不易,拆塔更難。1982年,他和戰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建成3號發射塔。2005年,他接到命令拆除這座發射塔,原址重建一座新塔,用於“嫦娥一號”衛星發射。

  李建平坦言:“當時心情又傷感又欣喜,傷感的是這座融入青春記憶的發射塔,在將28顆衛星送入太空後結束歷史使命;欣喜的是我國航天事業快速發展,連發射塔都加速更新換代。”

  3號發射塔,77米高,拆遷作業難度空前,很危險。可是,他們提前14天便完成了任務。這一速度,離不開李建平的周密籌劃。那段日子,他每天都是最後離開工地的人。

  剛喘口氣,建新發射塔的任務又來了——李建平和戰友們轉戰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建設火箭發射新工位。

  這是我國第一座鋼筋混凝土和鋼結構組合發射塔。作為高工,李建平親自上陣,從每一個細節摳起,和官兵在一線摸爬滾打,最終交出了完美作品——塔架整體垂直度誤差不超過1毫米!

  航天夢,中國夢。37年來,李建平為中國航天打造了一座座“通天塔”。他激動地對記者說:“從神舟飛天到嫦娥奔月,太空中‘中國星’飛得有多高,中華民族的‘頭’就昂得有多高。”
  
  在中華民族的飛天征程上,李建平既是“造夢者”,也是“追夢者”。他說:“每次研讀習主席關於中國夢的精辟論斷,我都會熱血沸騰。生逢這個偉大的時代,如果不能為國家強盛和民族復興踏踏實實幹點事,那是人生的遺憾。”

  2014年底,李建平參加總裝“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爭做新一代革命軍人”頒獎典禮。獎杯在手,他感到肩上責任重千鈞:“已經53歲了,要幹的事還很多,必須爭分奪秒”。

  這時,主治醫生走進病房。李建平連忙問:“我的手好利落了,啥時能出院呀?”

  他急著出院,不是為了回家過年,而是海南發射場建設工地上還有很多事等著去處理……

  (來源:解放軍報)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