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陝西“明星文物”海外歷險記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01-06 14:21:56


青銅鶴(秦陵博物院藏)
  2015年12月31日,“交流與互鑒——陝西文物對外交流50年”展覽在陝西歷史博物館開幕。展覽集中展示了50年來陝西文物對外交流工作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華彩樂章。展覽內容分為“華章”“交流”“互鑒”“追憶”四部分,旨在集中展示陝西文物外事工作50年的歷程,陝西一代代文物外交工作者的風采,介紹陝西悠久的歷史文化與豐富的文化文物資源,及赴世界各地展出情況、引進國外高水平展覽、陝西與國外文物科技保護交流合作等內容。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秦兵馬俑、青銅水禽、漢代大玉璧、法門寺琉璃盤等30件(組)經常赴外展出的陝西“明星文物”首次集中亮相。
  
  戰國銅鼎:曾流落海外100多年
  
  在“陝西文物對外交流50年”展覽上亮相的30件(組)明星文物中,一尊青銅鼎勾起了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原館長吳永琪的一段記憶。“這尊青銅鼎原屬戰國時期的韓國,秦始皇滅六國統一後,‘擄’進咸陽宮,後歷經諸多朝代,直到清末從陝西咸陽出土,在19世紀末期流落到了海外。”吳永琪說,法國著名的亞洲藝術專家高美斯偶然在一張別人提供的照片中發現該青銅鼎。根據他二十多年的文物鑒定經驗,他判斷這應該是戰國時期的遺物。屬於中國的文物就應該回到中國,高美斯出巨資把它從巴黎的一個家族手中買下來,並無償捐贈給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這件刻有銘文的青銅鼎可謂歷經風雨,身世頗具傳奇色彩。”陝西省文物局原副局長、著名文物專家劉雲輝說,這件戰國青銅鼎在2006年4月5日運抵西安之後,陝西省文物局便立即組織相關專家對銅鼎做了鑒定。通過鑒定,專家們一致確認該銅鼎為真品。該鼎為圓形素面蓋鼎,通高17.5厘米、兩耳間寬24.5厘米、口徑17.7厘米,在鼎口沿處有“宜陽”、“鹹”、“臨晉廚鼎”等刻銘,共有戰國、西漢等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刻銘50餘字。鼎上銘文“鹹”、“宜陽”等字,顯然為秦朝時首刻,此外,根據銘文字跡的變化可以推斷秦以後至少又刻了兩三次,“它銘刻的歷史,佐證了中國秦朝的統一和漢代的繁榮,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除了銘刻“鹹”、“宜陽”這一重要字樣外,銘文還有“一鬥四升”等漢初文字,記錄了該鼎的重量和容積。劉雲輝認為,此件青銅鼎為國家珍貴文物,其刻銘記載了該鼎的重量、容積反映了它的流傳經歷,為研究戰國晚期到西漢早期的度量衡制度和歷史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這件戰國青銅鼎,記述了中國秦朝的大統一和漢代的繁榮昌盛,在它的身上也銘刻著歷史。”陝西省文物局局長趙榮說,在中國近代史上,有許多珍貴的文物在外強入侵時被掠奪或非法走私出境,至今流失海外。而這件戰國青銅鼎回歸祖國,則見證了中國的重新崛起和昌盛,見證了海外國際友人和國內企業及社會各方面,關心支持文物保護事業的良好心願和行動。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