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新華社 |
中評社北京9月23日電/在里約殘奧會上,中國盲人足球隊一路連克強敵,若不是半決賽過早碰到實力強勁的東道主巴西隊,他們的成績也許不會停留在第四的位置。從北京殘奧會上的亞軍,到倫敦殘奧會上的第五名,再到里約殘奧會的第四名,中國盲人足球隊以優異的成績再度勾起了人們對他們的關注和好奇,他們如何進行比賽?成為很多人想了解的事情。為此,中國盲人足球隊隊長王亞峰專門為大家做了詳細的講解。
盲人踢足球與健全人最大的不同,是盲人球員需要通過耳朵來“踢”球。他們比賽時,場上除了守門員是健全人外,其他隊員視力傷殘程度都為B1級(雙眼無光感,或僅有光感但在任何距離、任何方向均不能辨認手的形狀),他們對足球、隊友以及自身位置的判斷,完全依靠耳朵。“為了保證公平避免作弊,場上除守門員以外的球員還需要佩戴眼罩,”王亞峰說,“這是為了防止一些球員還能感受到光感。”
既然看不見,那盲人球員是如何進行比賽的?王亞峰告訴記者:“我們比賽用的足球內置了鐵片和滾珠,球員可以根據聲音判斷球的方位。同時我們在場上的球員必須發出聲音,避免在防守和進攻的時候出現碰撞。”
除了場上來回奔跑的四名盲人運動員,盲人足球隊還有三個不可或缺的角色,那就是教練、引導員和守門員。“比賽中,引導員指揮球員進攻;守門員指揮球員防守;而教練則鎮守中場,負責指揮我們的技戰術配合。”王亞峰介紹到。除了教練和守門員這兩個大家耳熟能詳的身份,盲人比賽中的引導員一直備受人們好奇。在王亞峰眼里,引導員就是他們在球場上的眼睛,“因為他所處的位置就代表我們進攻破門的地方。”
即便是健全人想在比賽中打出行雲流水般的配合,也需要常年的磨合。而在黑暗中奔跑的盲人球員,他們的每一波進攻更是需要運動員、教練員、引導員和守門員的團體協作來完成。如何讓“4+3”的效果發揮的更大,考驗的正是他們間的默契。就拿引導員來說,他既需要熟悉每個運動員帶球的腳法及一些習慣性動作,還要有把握射門時機的應變力,這樣他才能通過聲音來提醒球員做出最正確的動作,破門得分。“長期的配合已經培養出我們彼此間的默契,如今只要他一發出聲音,大家就知道他的位置。”
這看似簡單的一句話,卻包含了盲人運動員太多的汗水和淚水。沒有人知道,在被擋板隔開的球場內,他們要經歷多少次頭破血流的碰撞,才能在看不見的情況下完成一次次默契十足的配合。從不敢跑到放開跑,他們需要跨越的,除了生理上的極限,更是心理上的挑戰。面對不幸,他們依舊堅持夢想,在黑暗的世界里,用努力和拼搏,奏出了一曲曲生命的贊歌!
(來源:新華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