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青廖淑志在北京從事新媒體。(中評社黃文杰攝) |
中評社北京3月10日電(記者 黃文杰)來大陸工作的台灣青年廖淑志接受中評社訪問表示,過去在北京求學,加上現在從事新媒體,更加體認人脈的重要性,她建議台青想來大陸工作,可能的話先來大陸讀書,最好讀頂尖大學,在大陸只有一次,可以交到真心的朋友,就是在大陸讀書的時候。
廖淑志,台大日語系畢業,2007年考取北京大學中文研究所,從台灣到北京讀書,3年後拿到學位回台灣,不過當時大陸學歷並不被台灣承認,還要考學歷認證,論文也還要經過審查,在台灣工作一段時間,2017年來北京工作,目前在東家APP擔任新媒體,大陸召開兩會,中評社關心台生台青台師台商,約訪在大陸求學與工作的廖淑志進行採訪。
被問到大陸惠台31條措施,是否有助於台青在大陸就業創業協助?台生來大陸讀書是否更方便?
廖淑志告訴中評社,距離她2007年來北京讀書,超過10年,不太清楚現在台灣學生來大陸讀書的現況,但是從大陸官方說法,對台生錄取標準降低,廣開大門歡迎台生來大陸讀書,但頂尖高校未必更寬鬆,包括北大、清華、上海復旦等名校,錄取分數更高,競爭更激烈。
她誠心建議,如果有想要來大陸工作的,最好也來大陸讀書,而且儘量就讀頂尖大學,大陸或者說華人世界還是很看人脈,頂尖大學的老師及同學是最好人脈,在校環境裡比較單純,這種單純情況容易交到一輩子的真心朋友。
2017年又回來北京工作,廖淑志特別有感受,原來當年在北大讀書的老師與同學,都是現在工作可以用得到的人脈。“我用得到,而且現在還用得到”。
廖淑志形容,在大陸只有一次可以交到真心的朋友,就是在大陸讀書的時候,好比要負責互聯網或新媒體,我的北大同學馬上派上用場,幫我安排,畢業10年,北大同學在各行業各領域都是佼佼者。
3年前來北京唸書,會很苦嗎?廖淑志說,因為國學底子夠,又是讀自己喜愛科目,比大陸同儕程度更好,讀來沒有困難,在北大學長姐與學弟妹,都是一輩子的財富。
對於《惠台31條》措施實施滿週年看法?
廖淑志認為,對於台胞在大陸的工作及居住創業,一定要正面意義,至於要怎麼去落實?還是要看各省市政府相關規定,廈門給了更好的條件,北京在落實比較慢,不過最好的機會還是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再加上杭州,這5個城市。
怎樣看大陸與台灣發展新媒體?
廖淑志說,她還在摸索與學習,不過台灣來大陸投入互聯網或新媒體確實有優勢,一來,台灣從小培養獨立思考,個性也比較活潑,很愛搞笑,對於事物美感也強,這在從事網站小編或文案撰寫,都是優勢,但缺點就是,不太接地氣,不知道大陸的笑點在哪裡,會很辛苦。
她分析,新媒體最大特性,就是要引人注意,進一步願意幫忙轉發,因此內容要非常有趣,不管文章再好、再有深度,沒有哏,引起不了別人看完轉發慾望,都是廢掉,因此逼自己要好好看大陸的節目,了解大陸捧哏方式,看看大陸的笑點及網絡用語,才能更快接地氣。
廖淑志也透露一個有趣現象。
本身也是外省子弟的她,從小演講比賽得獎,講起普通話沒有“台灣國語”,嚴格說來,還有是所謂的“台灣腔”。
公司有次找廖淑志拍影片,她自知不夠漂亮,但是導演就是指定她拍“抖音15秒”,還要配音。
“我說我又不漂亮!”廖淑志跟導演溝通半天,才知道,大陸聽台灣腔,是軟軟的腔調,比東北硬腔更有話題,尤其錄抖音錄短視頻,模仿各省各地腔調。一定包括台灣腔。
廖淑志也遇到,在外面談合同,發現對方大半時間都不講話,後來才知道,原來喜歡台灣腔,相對於北京捲舌音,有非常大的特色。來北京根本不用刻意消除自己台灣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