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發這款快遞語音機器人的是一位“90後”小姑娘方美婷。她所從事的也是物流業前所未有的新職業——智能產品運營專家。
製造業開拓了新市場
當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興技術應用在物流行業之後,有人擔憂機器人會替代人。但是,這種情況不僅沒有發生,新技術反而帶來了新的就業機會。
目前,全國多地都出現了無人物流園、智能倉庫,大量IoT設備、機器人都有賴於物聯網和工業機器人的工程技術人員部署、維護。與王飛飛一樣,許多原本從事物流業的體力勞動者在接受培訓後,迅速走上了新崗位。
同時,一些高學歷人才也加入了物流業。孫平吉2012年在浙江大學軟件工程專業畢業後,加入了菜鳥物流,承擔了研發刷臉取件技術的任務,成為項目負責人。在團隊的努力下,刷臉取件技術完成了場景落地從0到1的全過程。
今年3月份,全國所有帶攝像頭的菜鳥驛站智能櫃都開通了刷臉取件功能,消費者可以在櫃子上自主選擇、實名認證、授權,使用刷臉取件功能。智能快遞櫃帶動了大量物聯網技術人才、人工智能人才湧入該領域。
在新從業者湧入新職業的背後,廣闊的物流新產業正在形成。當前,全國正處在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在互聯網時代,產業升級對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依存度顯著提升。與整個製造業一樣,作為製造業運轉的重要紐帶,物流業也隨之升級。
艾媒咨詢發布的《2018—2019中國智慧物流行業研究報告》顯示,當前物流企業對智慧物流的需求主要包括物流數據、物流雲、物流設備三大領域,2018年智慧物流市場規模超過4000億元,預計到2025年智慧物流市場規模將超過萬億元。隨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發展,以及新零售、智能製造等領域對物流業提出了更高要求,智慧物流市場規模將持續擴大。
智慧物流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非傳統玩家。今年初,以圖像識別起家的曠視科技宣布大規模進軍物流業,並推出了河圖機器人操作系統。目前,河圖系統已在菜鳥旗下多個倉庫內投入使用。
對於轉型中的製造業來說,智慧物流技術不僅僅是運轉的紐帶。發展智慧物流需要的工業機器人、智能設備等,也將推動製造業新舊動能轉換,成為帶動製造業需求增長的主要動力之一。
以物流機器人為例,目前已形成千億元規模市場。快倉上線是國內較大的物流機器人提供商,合作過的智能機器人項目超200個,為一批技術人才提供了就業機會,其中研發工程師超過70%,擁有碩士、博士學位的占員工總數三成。
全國企業建立了領先優勢
在語音助手經歷了“雙11”考驗後,方美婷與同事們正在訓練機器人識別方言,熟悉各地習慣。比如,成都市民喜歡把快件放在自提櫃,廣東人習慣給快遞員小費,語音助手需要作出恰當反饋;刷臉取件在全國普及之後,孫平吉還在嘗試結合刷臉和物流場景,打造刷臉寄件等後續產品;王飛飛和同事們只靠一部手機,就可以管理整個園區,保障700台機器人同時作業。
“在智慧物流方面,中國與美、日等發達國家已處在同一起跑線上。中國物流市場場景更多元化,應用規模更大,頻次也更高,因此中國企業在倉儲機器人、無人駕駛、無人機、大數據等方面初步建立了領先優勢。”中國物流學會特約研究員楊達卿表示,出現這個變化,市場需求是主因。“中國物流市場70%左右是中小企業,傳統物流企業已經處在成本的臨界點,很難再從傳統物流模式和設備設施上創造利潤或降低成本了。但是,應用智能化技術可讓物流企業效率更高,更深入地降低物流成本”。
楊達卿說,由於中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以及市場資源的分散性、勞動就業問題等,使得中小物流企業占多數的行業生態有長期存在的客觀性和合理性。
近年來,包括阿里、騰訊等互聯網企業直接或間接進入物流市場後,打造了菜鳥網絡這樣的超級互聯網生態平台。他們通過數字技術對一些區域中小物流企業就地升級,把人、車、貨、場數字化,以數字流導流物流服務,從而有利於更高效、快速地改變中國物流市場。同時,互聯網巨頭也讓中國物流市場競爭從傳統勞動密集型切換到依靠技術驅動和資本杠杆、創新商業模式的新賽道上。
(來源:《經濟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