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湖南安化:“茶鄉”依舊繁華
http://www.CRNTT.com   2019-05-27 17:45:15


  中評社北京5月27日電/資江翻越崇山峻嶺來到湖南安化,穿城北去,經洞庭,進長江。安化曾是繁華的水陸碼頭,在馬幫肉和排上魚這兩道梅山名菜中,至今還能尋到往日資江兩岸的燈火璀璨,人聲鼎沸。當然這一切都緣於黑茶——這裡是通往新疆、俄羅斯萬里茶道的黑茶起點。

  碼頭老街折射當年“茶鄉”繁華

  穿過江南鎮大橋,資江右岸,依山傍江有一條排屋老街。儘管老屋已東倒西歪,但房前磨得鋥光瓦亮的石板路,屋後伸進江中的台階碼頭,令人依稀可辨當年茶市鼎盛時的繁榮。

  安化素有“茶鄉”之稱,產茶制茶歷史悠久,早在唐代便有“渠江薄片其色如鐵”的記載,距今已有千年歷史。元明時期“雲霧茶”“芙蓉茶”馳名中外,成為朝廷貢品。在中國(安化)黑茶博物館,我們得知,自明朝嘉靖年以來,安化黑茶取代四川茶遠銷西北諸地。萬歷年間,朝廷頒布《安化黑茶章程》,正式定安化黑茶為運銷西北的官茶。當年,有一支朝廷的茶兵千里迢迢專門押送安化黑茶。清咸豐年間,歐美各國茶商有“無安化字號不買”之說。

  如今,安化黑茶如何?

  因茶走上脫貧致富路

  “安化黑茶在改革開放後重放異彩,近12年來發展迅猛,從2007年產茶2000萬斤,稅收38萬元;到2018年產茶8.2萬噸,稅收3億元。茶已成為全縣支柱產業。”安化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肖偉群介紹。

  安化境內群山起伏,難見平疇,更無工業。獨特的地理環境鑄造了安化人勤勞質樸、開拓創新的精神。

  穿山過嶺,我們來到葉子茶廠。在廠裡打工的高橋村村民說起了這幾年的變化,喜笑顔開。村民徐華榮說:“我們山裡大多是旱地,靠天吃飯,種些玉米、稻穀,勉強維持生活。”“2010年,這裡建起了千畝茶園基地,辦起了茶廠,我家有3個人在廠裡上班,婆婆在家門口開了個小賣部,全家日子越過越紅火。”村民楊曉紅談興正濃。“在那以前,我和丈夫年年出外打工,村裡窮得沒有姑娘敢往這裡嫁。現在,日子紅火了,有一位從浙江嫁過來的姑娘,把她爸媽都動員來村裡落戶。”守著茶廠活路多,在這一片,八九十歲的老人在家裡替茶廠撿撿鮮茶葉,每年都能掙一萬多元。據介紹,湖南華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已直接安置就業人員4000餘人,年工資總額逾1.5億元;已上繳國家稅收逾10億元,累計捐贈公益資金6億元。

  “一片葉子興了一個產業,富了一方百姓,帶動了安化縣35萬人就業”。安化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黃瑛強調說:“一業興,百業旺。黑茶產業鏈很長,種植、生產、加工、包裝、物流、茶旅……多個產業被帶動發展。安化漫山遍野竹林,山民們把它劈成竹篾、編成竹簍,成為黑茶最好的包裝材料。”

  葉子茶廠空氣中彌漫竹子清香,汗流浹背的茶工正奮力壓制茶餅,一盤盤鮮茶餅擠進竹簍,碼齊晾曬。這是在製作千兩茶。

  千兩茶,是人工成本比較高的黑茶。當地人家生孩子當年必會存下幾簍千兩茶,待孩子長大,交給孩子開簍。2008年,安化黑茶千兩茶製作工藝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安化黑茶中的金花茯磚更為獨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黑茶製作技藝傳承人劉杏益說:“只要條件適合,金花菌就會自然生長,但金花有個特點,霸性很足,只要金花菌生長以後,會抑制其他一些有害菌種產生,確保了茯茶健康安全。”

  茶旅融合走出新天地

  安化旅遊資源豐富,山水形勝,風光旖旎,奇山秀水孕育了安化的靈動。安化境內的雲台山、茶馬古道、白沙溪茶廠、蚩尤故里、梅山文化生態園等景區成為人們休閑旅遊的常去之地。安化黑茶,也從中走出了一片新天地。

  “現在,我們正用科技創新和高質量發展來提高黑茶的附加值,解決黑茶飲用的便利,推廣茶旅融合。”肖偉群說。在萬隆黑茶產業園,我們看到新釆的茶葉被直接送到自動加工生產線上,陪我們參觀的導游自豪地說:“我們的黑茶已實現清潔化、規範化、智能化生產。透明的生產過程,讓人看著放心,這是安化黑茶之旅的必要內容。”

  隨著鄉村旅遊發展得紅紅火火,采茶、制茶、垂釣、賞花、踏青等活動深受遊客喜愛。如今,茶客尋茶游、家庭親子游等已成為安化旅遊熱點,旅遊市場全線飄紅,僅今年“五一”假期4天就接待遊客10.08萬人次,創歷史新高。

  安化縣茶旅服務中心負責人介紹,現在的旅遊更強調體驗感,遊客進入茶園或茶山,品茶、賞茶、制茶是安化茶旅一體化發展的重要賣點。近幾年,安化茶園景觀化做得好,很多茶企加入茶旅一體化,帶動千家萬戶的小茶農。這樣一來,茶山、茶園與景區有機結合,豐富了遊客的茶文化體驗,使安化成為茶文化旅遊的重要目的地。

  (來源:人民網)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