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古代女子的恨天高:滿族高跟鞋最高25厘米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3-11-27 11:33:55


 
  清朝劉廷璣在《弓足》一文中敘述:“自纏足之後,女子所穿有弓鞋、綉鞋、鳳頭鞋,而於鞋之後跟,鏟木圓小墊高,名曰高底。令足尖自高而下著地,愈顯弓小。”這種“高底”較之前朝的“高底”更接近於現代的“高跟鞋”。

  穿著這樣的“高底”,小腳女子的整個身體重量的著力點都在“弓小”的腳尖上,相當痛苦,所以走起路來顫顫巍巍,嬌喘呼籲,所行難遠,但使得女性身材顯得高挑,並且惹人憐愛。女為悅己者容,小腳穿在“高底”裡,成了當時的風尚。

  清朝統治者對女子纏足極其反感,禁止滿族婦女纏足。滿族婦女也有屬於本民族風格的“高跟鞋”,“八旗婦人履底厚三四寸,圓其前,外衣通長掩足”,其形制是鞋底中間高出數寸,中微細,也叫“高底鞋”。

  滿族“高底鞋”的跟的形狀有兩種:一種是鞋跟上敞下斂,呈倒梯形花盆狀,稱為“花盆底”;另一種是鞋跟上細下寬、前平後圓,其外形和落地的印痕像馬蹄印,所以稱為“馬蹄底”。

  滿族“高底鞋”的木底高跟一般高度為5-10厘米,最高可達25厘米。這樣的高度,恐怕令現在的“高跟迷”們也驚訝艶羨吧!

  清代愛美的滿族婦女除了在“高底鞋”鞋幫上飾以蟬蝶等刺綉紋樣或裝飾片外,木跟不著地的部分也用刺綉或串珠加以裝飾,有的鞋尖處還飾有絲線編成的穗子,長可及地,分外別致。

  穿這樣的“高底鞋”的女性多為十三四歲以上的滿族貴族中青年女子,由於鞋子底部厚而且面積小,以及用力的關係,穿鞋的人走路必須慢且穩當,反而顯出女性的婀娜多姿、端莊秀美,相當有範兒。這在清中期的宮廷裡相當流行,並且逐漸傳至民間。

  關於滿族女性為什麼穿“高底鞋”有不同說法。一種說法是,滿族自古就有“削木為履”的習俗,古代滿族婦女經常上山采集野果、蘑菇、打柴禾等,為了防止蟲蛇叮咬,就在鞋底綁縛木塊,製作得日益精美,發展成了後來的“高底鞋”。

  另外一種傳說是滿族的先民為了渡過一片泥塘,奪回被敵人占領的城池,便學著白鶴的樣子,在鞋底綁上了高高的樹杈順利渡過泥塘,取得了勝利,達到報仇雪恨的目的。為了“憶苦思甜”,紀念高腳木鞋的功勞,後代滿族婦女們便穿上了這種“高跟鞋”。這個故事把女性愛美的情思賦予了英雄史詩的壯美,很有趣。

  作家亦舒說過:“女人的墮落是從高跟鞋開始的。”愛美嘛,難道有罪?其實,任何時代的女性穿“高底鞋”、高跟鞋等等,無論說法再多,肯定與追求美、拽人眼球有絕大關係。

  為了美,古今中外的女子,受罪吃苦,卻趨之若鶩,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

  (本文摘自:中國網 轉引自:《羊城晚報》 作者:李曉巧)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